闫冰竹:事了拂衣去,功过难相抵

摘要:3月1日,《北京日报》刊发了北京市监察委员会主任陈健2024年1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3月1日,《北京日报》刊发了北京市监察委员会主任陈健2024年1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报告表示,2023年着力查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影响大的典型案件,市、区两级纪委监委立案局处级“一把手”151人,严肃查处徐和谊、闫冰竹、郑志勇、赵长山等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

这是闫冰竹首次被官方证实落马。

2017年2月,闫冰竹到龄退休。2017年2月15日,北京银行发布公告,正式宣布闫冰竹卸任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彼时,北京银行公告称,在闫冰竹的带领下,北京银行短短20年间,表内外总资产从200多亿元增长到近3万亿元,增长了150倍;净资产从10亿元增长到近1500亿元,增长了150倍;全球排名在10年间提升了近500位,位居全球千家大银行第77位......

然而,岁月蹉跎。在其退休6年之后,年近70的闫冰竹却由北京银行的功臣变成了腐败分子,实在令人唏嘘。

01

若将时钟拨回1996年1月8日,大家看到的,则会是一副云泥之别的景象:在“捆绑”了90家城市信用社后,北京银行(彼时名为“北京城市合作银行”)在北京南城一栋五层小楼前宣告成立;成立之初总资产200亿元,且不良率高企。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场“零起点”,乃至“负起点”的创业。而临危受命的闫冰竹,当时是43岁。

资料显示,在加入北京银行之前,闫冰竹已是一名银行业老将。从当时“大一统”的人民银行到第一家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从基层会计、出纳到营业部总经理、分行总稽核,闫冰竹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金融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探索。

在回忆刚刚接手北京银行的情境时,闫冰竹曾回忆,整合90家信用社,管理机制的转轨过渡异常艰难。尤其在组建初期,需要实行一级法人体制,统一财务管理,上收贷款权力。因为触动到个别人的利益,北京银行的多名中高层管理人员遭受暴力攻击和生命威胁。

不仅如此,成立初期的北京银行总资产200多亿元、资本金10亿元,但仅中关村城市信用社的违法账外经营案件发生额就高达229亿元,造成实际损失67亿元,单这一笔坏账就近乎将北京银行推向了资不抵债的困境。

当时,“百病缠身”的北京银行几度濒临绝境。如果不能化解风险,解决这个巨大的历史遗留问题,这家小银行随时可能倒闭。这对于刚刚上任的闫冰竹而言,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我们在内部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闫冰竹谈及起步初期的情况时曾表示。

在此背景下,北京银行没有依靠政府注资和资产剥离,完全凭借自身的积累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历经十年,最终化解核销了高达67亿元的历史遗留不良资产,走出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对于这样的绩效,一位监管领导曾这样评价:北京银行化解历史遗留不良资产,没有靠吃“降压药”,而是依靠体制机制的完善,逐步增强“体质”,实现稳健发展,这是对金融改革的贡献。

如今,北京银行不但从废墟里站起来,而且还长成了行业里的佼佼者。

02

2003年在“非典”疫情后出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对北京银行提出“更名、引资、改制、上市”的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指明“市场化、股权结构多元化、区域化、资本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走上正轨后的北京银行再度迎来新的挑战。

作为一家聚焦区域性业务的城商行来说,上市不是一个单一的目标,它需要银行从股权结构到公司体制、从战略布局到业务创新、甚至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等全方位的转变。

回忆起这些,闫冰竹曾深有感触地说:“很多企业白手创业,可以用‘平地起高楼’来形容,而北京银行只能说是在一个‘火坑’里浴火重生,经历了从死到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难忘历程。

此后的几年间,北京银行相继实现了成功更名、引入外资、走出区域、发行上市、综合化发展等一系列战略突破。

2004年9月28日,北京市商业银行获批更名为北京银行,很快,北京银行便启动了引资工作。

经过多番寻找、反复权衡后,北京银行于2005年确定引入世界最大金融集团荷兰ING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国际金融公司IFC作为财务投资者。同时北京银行推进区域化布局,在天津、上海、南京、长沙等区域中心城市设立分行,并逐步构建起覆盖十余大中心城市和香港、荷兰的500多家分支机构。

在与ING“相亲”的阶段,大量尽职调查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谈判工作也曾多次陷入僵局。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闫冰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在北京银行与ING集团、国际金融公司正式签署协议的那一刻,“引资过程中所有的焦虑、所有的彷徨、所有的忙碌,都在成功的喜悦中随风而去。”

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北京银行于2007年启动上市进程。最终用一个月时间完成3万名股东股权清理,两个月完成尽职调查,4天完成138家机构路演推介,6个月后即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北京市首家市值超过千亿元的上市公司。

辛劳没有白费,北京银行赶上了关键窗口机遇期,此后长达9年的空白后,A股中才再次出现城商行的身影。

上市使得北京银行建立起规范的外部监管约束机制,同时也获得了持续的资本金补充,为北京银行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更名、引资、改制、上市”这一路径被北京银行的发展实践证明,也成为此后中小银行发展的经典模式。

2016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了“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最新版本,在这张被视为世界范围内银行综合实力标尺的排行榜上,北京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第77位,这也是这家中小银行第三次跻身全球银行百强之列。

03

当下,在面对跨周期经营的严峻考验的同时,银行业也正迎来全球化布局的广阔空间、颠覆式变革的历史机遇。而历经沧桑与繁荣的北京银行,在过去一系列战略举措成果的基础上,依旧行驶在稳健、快速发展的车道上。

2023年9月英国《银行家》杂志(《TheBanker》)发布“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北京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第53位;连续10年跻身全球百强银行。

去年末,北京银行现任董事长霍学文在谈金融强国实践之路时,重点分享了北京银行的实践之路,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银行的未来发展路径,一系列新的增长矩阵正在形成。

霍学文指出,在科技金融方向,北京银行正在着力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

一是创造了市场。2022年12月,为落实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战略部署,北京银行在市场上第一个提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目前以全国1%的金融资产覆盖了全国11%的专精特新企业总量。二是创造了产品,今年3月推出了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信用产品“领航e贷”,目前支持了3200家企业,贷款规模突破了240亿。此外,北京银行还创造了品牌和服务。

专精特新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实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供应链发挥着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重要作用。“我们没有听到一个经济大国,很多技术依赖于别人,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卡脖子恰恰有助于中国实现自我技术突破,只有实现突破才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体系和我们的生态体系。”霍学文说。

在绿色金融方向,北京银行从2022年就开始积极实践,截止去年11月底绿色金融贷款规模实现1400多亿元,较年初增幅31.5%。创新了抵押、质押模式,落地了一系列绿色金融首单的创新。

在普惠金融方向,优秀企业包括专精特新企业,都经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小企业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活下来,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一定要解决首贷问题,北京银行已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首贷,一大批已经实现发展上市。

在养老金融方向,北京银行累计开办了120多万个人养老金账户,是唯一一家突破百万的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将全面布局养老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构建起养老金融全生态的服务体系。

在数字金融方向,霍学文认为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中国金融业可以实现换道超车。在传统金融体系下,美国金融业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目前在全球领先。霍学文认为以AI为主要标志的金融科技将助力于中国实现换道超车。

在金融强国的路上,霍学文认为必须要有五种思维:首先是科技思维,跑出科技赋能的加速度;第二要强化投行思维、构筑优势互补的共同体;第三要增强生态思维,扩大合作共赢的生态圈;第四增强产业思维,开创产融结合的新范式。五是增强系统思维,构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法。

结语

闫冰竹曾在自述中提到,父亲给他取名“冰竹”,是希望他像一丛冬天的竹子,经得起风霜雨雪,在生活中百折不回。

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

事了拂衣去,功过难相抵。

内容来源:科技金融说


注:本文转载自科技金融说,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