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又在爆买中国?

 

熟悉的感觉,回来了。

1

“外资涌入中国”

今天的话题从一笔买卖说起。

3月27日晚上,A股上市公司荣盛石化发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荣盛控股拟将所持公司股份10.13亿股,以24.3元/股的价格,转让给AOC,对价总额246亿元。

这个价格,相比于3月27日的收盘价,溢价约88%。转让完成后,AOC将持有荣盛石化10%股权加一股股份。

 

这可不是一笔普通的买卖。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AOC全称为阿美海外有限公司,是沙特阿美的全资子公司。

没错,就是那个富得流油的沙特阿美——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和世界第六大石油炼制商,拥有世界最大的陆上油田和海上油田。

沙特阿美目前的市值约为1.88万亿美元,2022年收入为3051亿美元,净利润1611亿美元。什么概念呢?如果和“A股之王”贵州茅台相比,沙特阿美的市值是茅台的近6倍,净利润是茅台的25倍!

啥叫超级印钞机?这就是了。

 

这样一个全球石油巨头,为何要斥资200多亿、溢价近9成,参股一家千亿市值的中国石化公司?

说起来,荣盛石化也不差。这家公司运营着全球最大的单体炼厂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是中国以及亚洲重要的聚酯、新能源材料、工程塑料和高附加值聚烯烃的生产商,是全球最大的PTA、PX等化工品生产商。

可以说,他们的结合是一场双赢,荣盛石化能获得强劲的订单和资金助力,沙特阿美得以与浙石化项目形成深度绑定,皆大欢喜。

这些天,沙特阿美在中国的买卖不止这一个。就在宣布入股荣盛石化的前一天,沙特阿美与北方工业集团、盘锦鑫诚实业集团签署最终协议,将在中国东北地区投资建设一座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联合装置。

 

此外,3月26日,沙特阿美还与广东省签署合作备忘录,提出在多个领域探索投资机会的合作框架,包括能源合作、研究与创新、产业项目、金融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

 

更有意思的是,最近用真金白银在中国疯狂下注的外资,不止沙特阿美。3月27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初步投资协议正式签署,标志着这个总投资额约 521 亿元的国家重大外资项目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证券时报此前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11月以来,外资机构正在加快投资中国资产步伐。例如海外投资中国股市最大的外资基金之一,摩根基金-中国A股机遇自2022年11月起就在不断加仓贵州茅台等公司……

这些外资,嗅到了什么信号?

2

大门不断打开

这种外资爆买中国的情况,很多人应该不陌生。

遥想2020年,从医疗器械到个人防护,从机电产品到电子设备……中国出口迎来了全方位的爆发。那时候,全国各大港口都是密密麻麻的集装箱,等待发往全球。在浙江义乌,中欧班列曾连续45天“满仓”。

不仅物资,中国的资产也同样遭到了爆买。那时候,黑石集团、零售巨头Costco、星巴克、霍尼韦尔、丰田汽车、埃克森美孚、捷豹路虎、戴尔、BBA、宜家等大型外资都在加码中国资产。2020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570家,平均每天新设立100多家。

 

当时的外资涌入中国很好理解。那一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国际资本来说,彼时的中国是最温暖的避风港。FT曾称,在某些投资领域,对于追求收益率的投资者来说,中国成了“唯一选择”。

趋利避害,这是资本的常态。时隔两年多,又一股暖风在中国大地吹拂。

就在几天前,有媒体发现马云回国了,视频中的马云满面春风,笑意盈盈。一度从大众视野中隐匿的马云,重新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引人遐想。

 

我们常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马云回国的背后,风向已经变了。

在今年两会上,高层又一次强调了对民营经济的支持——

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从地方来看,在中山,市委书记把他的手机号码通过现场直播发布给所有企业家;福建表示始终把企业家当“自己人”;安徽更是直接把企业说成“衣食父母”。

更猛的是海南,直接印发《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中强调对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

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不判实刑、能不继续羁押的及时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

 

很明显,国家正在为民营经济、为市场化道路注入强大信心。

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的诚意和决心,以沙特阿美为代表的外资,才更有投资的动力。正如前几天,国家发改委高层说的那样——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3

主动拥抱世界

对中国来说,开放的意义无需多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量外资的涌入为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就拿去年来说,胡润百富发布的《2022胡润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百强榜暨投资大湾区指南》显示,2022年,外商百强企业中国区销售额共7.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全年GDP的7%。这些企业在中国共有将近300万员工。


 


▲图源胡润百富

从外商百强企业来源地看,来自美国的企业最多,有36家,其次是日本和英国。当然,胡润百富榜单里统计的,也包括港澳台企业。

时至今日,根据胡润百富发布的《2022嘉兴经开·胡润世界500强》榜单数据,已有300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设立了地区总部。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双赢。对外资企业来说,进入中国后,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收益。

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不用多说。得益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已经成为很多外国品牌的全球第一大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形成了一个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可以满足民生、军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领域的需要。

 

早在2015年,我们的人均制造业产值就是墨西哥的1.46倍、俄罗斯的2.01倍、印度的9.9倍。

强大的供应链网络,带来的是极致的效率,而这种极致效率的结果,就是成本优势。

对中国而言,外资的进入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客观上来说,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很多高端产业上,中国依然没有掌握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是,去年底,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全球光学巨头蔡司集团、宝马、大众等一干欧洲制造巨头纷纷把产线迁入中国,为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围加了一把劲。

我们常说,这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旧国际秩序激烈碰撞的时代。大国博弈的背后,不仅仅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更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没有真金白银的投入,说啥都是空谈。

差距客观存在,要实现弯道超车,除了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我们更要拥抱世界,拥抱世界的市场,拥抱世界的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循环”。说白了就是——

多交朋友,广结善缘,主动参与世界经济的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