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睿研医药组 编辑|LEE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好事多磨,在经历了去年的低谷后,今年上半年云南白药的业绩总算迎来了回升。
然而紧接着,随之而来又传来了分公司员工涉嫌行贿行为的消息,这使得本就因销售费用高企而受到关注的云南白药又引发了不少争议。
不论如何,当“王明辉时代”结束后的第一个半年过去,云南白药产生了哪些变化?真实业绩质量究竟如何?这些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讨论。
业绩重回正轨、股价回升乏力
今年上半年,云南白药实现营业收入203.09亿元,同比增长12.73%;归母净利润28.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8.47%。
单看数字,这一成绩确实十分亮眼。但在二级市场上,其股价却并没有迎来大涨,反而不温不火、表现冷淡。
一方面,这是由于云南白药的股东江苏鱼跃在不断减持,形成了抛压;另一方面,这也与云南白药自身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
直到今年以前,云南白药一直都因“不务正业”大额炒股饱受诟病。2021年,云南白药踩雷小米巨亏14亿元引发热议,全年证券投资亏损总计高达近20亿元;2022年,云南白药收购万隆又被拖累、因收购投资造成的投资损失高达11亿元。
以上种种不仅对云南白药的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损害了云南白药自身的口碑形象。因此,今年上半年的高增是建立在去年的低基数之上的,投资者谨慎观望也是情理之中。
好在痛定思痛后,云南白药开始逐渐减持、择机退出,并回归聚焦主业。
半年报中,从主营业务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云南白药的两大块基本业务:工业销售收入为74.99亿元,同比增长7.77%;商业销售收入为127.72亿元,同比增长15.97%。
商业销售即医药流通(药品批发、零售),由省医药子公司负责。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该业务虽然营收占比是大头、达到了62.89%,但毛利率仅有6.01%,毛利贡献占比13.72%。
工业销售虽然只占收入的36.92%,但贡献了86.11%的毛利,是公司盈利的核心来源。
这两大业务在经历2022年的下滑以后,今年又重新恢复了增长。不过,目前主要是毛利低、规模大的商业销售业务支撑收入增长,反而贡献主要毛利的工业销售收入的增幅依旧仅为个位数。
目前来看,分公司涉及商业行贿的事件对于大体量的云南白药还没有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在公司重回正轨之后,未来云南白药要摆脱主业缓慢增长的局面,还是必须依赖工业销售业务。
迫切寻求第二增长极
作为千亿市值药企,云南白药从云南白药系列核心产品发家,随后又转向日化领域拓展,并打造出了云南白药牙膏这一经典产品。
工业销售板块中,药品事业部为云南白药的传统业务,今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52亿元,同比增长14.63%;同期,中药资源事业部的对外营业收入为8.79亿元,同比增长约21%。
需要留意的是,在传统的药品板块,云南白药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主要依靠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保证市场。
而健康品事业部,才是云南白药开发新品类的主舞台。但几年来收入放缓的态势也开始显现,今年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32.45亿元,同比增长0.81%;
其中,虽然云南白药牙膏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25%,多年保持行业第一,但显然牙膏产品可发掘的市场空间已经临近饱和;而据财报显示,虽然养元青洗护产品营收同比大幅增长达90%,但也并未拉动健康品整个板块共同提升。
作为老字号企业,遭遇成长天花板是难以避免的。为了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云南白药在多个领域都有过尝试和探索。
启动多元化以来,云南白药不断发力热门赛道,涉足茶品、探索工业大麻、跨界医美等。此外,还推出了诸如面膜、茶叶、保健食品、卫生巾等产品。
不过,云南白药精心打造的商业版图却好像对公司的业绩改善作用并不明显。
实际上,这些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云南白药对于自身品牌影响力的消耗。流于表面的努力背后,其深层原因或许在于公司研发实力的逊色。
2020-2022年,云南白药研发费用分别为1.81亿元、3.31亿元、3.37亿元,在全年营收的占比均不足1%。今年上半年,云南白药的研发费用率仅为0.71%,在72家中药上市公司(申万行业2014)中位列倒数第四。
与此同时,其销售费用在2022年已经突破41.66亿元;今年上半年达22.58亿元,同比增长12.32%,增幅仍在进一步提升。
尽管云南白药为自己打造了许多增长极,但努力的方向却好像没有对上。
作为医药企业,药品的研发既劳财又费力;而作为日化消费企业,这微薄的研发支出恐怕也难支撑所谓的“数字化技术”和多元复杂的产品创新。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ID:bluechip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