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行业最寒冷的时候,深圳国资出手力挺万科,向市场抛出一颗扎扎实实的定心丸。
内容来源| 斑马消费
作者| 杨柘
在行业最寒冷的时候,深圳国资出手力挺万科,向市场抛出一颗扎扎实实的定心丸。
深圳,既是万科的崛起之地、发展之地,更是它的福地。当年“宝万之争”,万科抱上国资大腿,才把“野蛮人”姚振华挡在门外。如今陷入股债双杀,国资股东再一次伸出了援手。
尽管郁亮也曾感叹,黎明前总是最冷。如今的万科,早已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一次,国资股东拿出的“工具箱”相当丰厚,仅仅承接旧改和认购债券两项,就让同行艳羡不已——有个“金爸爸”真好。
对于万科来说,还不能高枕无忧,当下市场悲观情绪未能消弭,销售状况不容乐观,远未到开香槟庆祝的时候。
国资力挺
万科的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一直位居行业头部,同时,它也是最早在行业里提出防范风险的房企。
2014年,万科提出房地产行业走进“白银时代”,明确市场快速上涨时代结束,一度遭到行业质疑。2018年,公司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首次喊出“活下去”,被业内认为有作秀之嫌。
当时,各大房企在全国疯狂扩张,一大批千亿房企野蛮生长。甚至,某些头部房企,已在海外布局房地产项目。
事实上,万科也没有停止扩张,只是一直盯着自己的底线,谨慎加杠杆,强调经营韧性,才使得这两年里,没像众多同行一样,被拖进流动性危机中。
但在深度调整的房地产行业里,万科也无法独善其身。近期,公司境外美元债大跳水,股价跌跌不休,不免让中小投资者们感到担忧。
如何平复这种不安的情绪?上个月最后一天,公司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境内外债券交易异动并非公司基本面出现问题,境外市场关于公司猜测不实,以至于美元债价格出现波动。
可投资者的疑虑未能被几句话打消。直到11月6日下午,深圳国资在万科与境内外金融机构的会议上郑重表态,事情才有了转机。
深圳国资对万科团队作出肯定,强调如需要或遭遇极端情况,将动用一切可能的措施帮助公司积极应对。
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马上抛出两大承诺:承接万科在深圳的部分城市更新项目,为公司注入流动性,交易金额预计超100亿元;择机购买万科公开发行的债券。
在国内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这两年里,混改房企的国资股东如此高规格、声势浩大的援助,尚属首次。
消息一出,市场立马作出反应。11月6日,万科A(000002.SZ)、万科企业(02202.HK)分别大涨6.21%和7.25%。同时,万科境内外债券亦大幅收涨。
基本面无虞
这几年,万科时不时给行业泼点冷水,同行们可能并不以为然。万科自身坚守的稳健风格和业务管理水平,让公司在行业变天后,依旧相对平稳发展。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38.38亿元、归母净利润226.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7%和0.42%。
不过,今年情况也出现了变化。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03.1亿元、归母净利润136.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4.0%和20.3%。即便如此,横向对比,万科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更难得的,是公司的现金流。截至今年9月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1036.8亿元,对短期债务覆盖倍数为2.2倍。另外,公司境内新增融资综合成本3.64%。
万科在债务方面并无压力,年内已无境外融资到期,境内待偿信用债仅3.8亿元。按照公司此前披露,现有充沛的资金量,可轻松保障境内外债券按时兑付。
不过,公司股价表现并不如意。十多天前,一位看似亏惨了的万科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大动肝火,直指股价已到6年新低,难道只是二级市场的原因?仅从今年初以来,股价跌幅已超3成。
为提振股民信心,公司董事长郁亮、总裁祝九胜薪酬继续与年度净利润挂钩,同时新增年度股价变动作为调节系数,强化股东利益导向。
也就是说,核心高管不仅自降薪酬,奖金还效仿苹果库克与股价挂钩,颇有割发代首的意味。
增长难题
在行业大势面前,万科也无法做到安枕无忧。
在郁亮看来,不能指望政策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市场信心的恢复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今年8月以来,各地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政策密集出台,释放了利好,但目前“想买”的驱动力,还不太不足。
市场回暖的过程缓慢,具体到企业,销售短期还无法实现正增长。
今年1-10月,万科合同销售金额、合同销售面积分别为3124.4亿元、2018.4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9.90%和5.49%。月均销售约312亿元,与有投资者预估的月现金流平衡点350-360亿元,仍有一定距离。
日前,克而瑞披露今年前10月行业销售榜单,万科是TOP5中,唯一一个同比下滑的房企。
与此同时,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已连续两个季度双双负增长,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或许,正是销售和业绩的阶段性颓势,才波及到股价和债券,引发市场悲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