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首家中外合资险企高管生变,瑞泰人寿能否讲出“新故事”?|保险观察

瑞泰人寿近五年净利润大多时候仅维持在百万元,难以突破千万元瓶颈,而且还在2020年实现巨亏,未能实现可持续盈利增长。


文/每日财报 栗佳

新年伊始,成立20年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迎来重磅人事调整。


1月4日下午,瑞泰人寿发布公告,根据公司第5届董事会第58次会议决议,自1月1日起,陶耀辉任瑞泰人寿临时负责人,ABDULLAH OMER(马富贵)不再担任瑞泰人寿总经理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62岁的马富贵是来自瑞泰人寿持股50%外方股东南非耆卫集团的高管,2017年6月起担任瑞泰人寿总经理,任职已超过6年。而陶耀辉则来自持股50%的中方股东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国家能源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瑞泰人寿现任董事长陈景东,也来自国家能源资本。若陶耀辉总经理职务获批,也意味着公司管理层中,外方股东的色彩将被进一步淡化,来自中方股东的基因将更浓厚。

然而,就目前瑞泰人寿市场经营发展情况来看,新任高管肩上的担子并不小。


中资股东高管扛起经营发展“大旗”


此次出任临时负责人的陶耀辉是一名“70后”,现年49岁,在保险行业深耕多年,此前曾经担任中英人寿财务本部助理总经理,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经理、产融结合与市场营销部经理等职务。


后于2016年12月正式进入瑞泰人寿工作,先后担任公司董事、首席财务官、首席投资官等职,主要负责财务方面管理工作。


与总经理职位变动相呼应的是,瑞泰人寿董事长一职近些年变动也较为频繁。

2010年国电资本控股入股时,出任瑞泰人寿董事长的是来自国电资本控股的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邵国勇,并确定了“发挥现有优势,力推传统险种,利用股东资源,面向市场发展”的宏伟战略。


但过了三年,2013年邵国勇突然离职,取而代之的也是来自国电资本由杨建莹于2014年1月出任新董事长,其在任期间提出打造“精致的、特色的、持续盈利的瑞泰人寿”的公司愿景。


而仅一年半后,也就是2015年6月,杨建莹便不再担任瑞泰人寿董事长职务。当年10月份,保监会核准国电资本控股副总经理张敏担任瑞泰人寿的董事长,并一直任职5年至2020年8月。


2020年12月起,曾任国家能源资本董事长的陈景东开始担任瑞泰人寿董事长一职,并任职至今,现同时还担任国家能源资本一级业务总监。


也就是说,近十三年间,瑞泰人寿董事长一职已四度换帅,算下来平均三年多轮换一次。

离稳定盈利,还有多远路要走?


正如前文提到,瑞泰人寿历任董事长在位期间推行了不少战略措施来应对市场挑战,但从成效来看,并没有给业绩端带来过多的提振,起伏下行之势依旧长期存在。


根据历年财报数据,瑞泰人寿在2015年之前就一直亏损,直到当年才首次实现盈利1529.25万元,随后的2016年-2017年间则又继续陷入亏损,没能步入稳定的盈利期。


近年来,虽然随着保险业务收入不断增长,瑞泰人寿有实现盈利,但盈利空间非常狭窄。2018年-2022年,其实现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5.57亿元、6.65亿元、8.11亿元、12.26亿元、18亿元;同期净利润仅分别为194.86万元、570.35万元、-1.21亿元、423.06万元、522.07万元。


可见,瑞泰人寿近五年净利润大多时候仅维持在百万元,难以突破千万元瓶颈,而且还在2020年实现巨亏,未能实现可持续盈利增长。


更重要的是,2023年以来,在保费规模同比下降影响下,瑞泰人寿再次陷入亏损状态。2023年前三季度,其保险业务收入为12.45亿元,同比下降9.72%;亏损0.39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0.28亿元有所扩大。

随着业绩走势不理想外,瑞泰人寿偿付能力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消耗下行之势,但随着近年来其加大对核心资本的补充力度,使得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有所回调升暖。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31.56%、173.42%,分别较当年年初上升3.67和8.61个百分点。


向外要有延展性,向内更要有动力性

从规模来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瑞泰人寿总资产95.97亿元,共有7家省级分支机构。平心而言,这样的体量放在当下竞争日趋激烈的保险行业,要想迅速杀出重围,可谓难度重重。

但我们也看到了瑞泰人寿一直以来的决心,“打造全国性、一流的寿险公司”,是其立下的目标。


信心固然重要,然而摆在瑞泰人寿面前的大山,除了要解决来自盈利端的迫切性外,还要有外生延展性和内生动力性,这两点同样不容忽视。


在外生延展性上,亦或是背靠国家能源资本这颗大树下,瑞泰人寿销售的很大一部分保险产品被控股股东及旗下多数子公司内部消化掉。


《每日财报》整理瑞泰人寿近些年公开披露的关联交易报告发现,2017年-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瑞泰人寿关联交易总金额分别为1.05亿元、1.68亿元、1.59亿元、2.16亿元、3.73亿元、2.3亿元和2.06亿元。简单计算可知,瑞泰人寿关联交易金额占总保费收入比重虽然有所降低,但也不稳定且一直维持两位数,分别为27.7%、30.16%、23.91%、26.63%、30.42%、12.78%及16.55%。

不仅如此,一开年,瑞泰人寿就于1月2日在官网披露了2024年第一份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继续签订的统一交易协议,公告显示,为了提高国家能源集团及其下属机构全体员工保险保障水平,国家能源集团就集团下属企业与瑞泰人寿就采购保险保障方案事宜达成《统一交易协议》, 交易标的包括《瑞泰团体重大疾病保险(C 款)》《瑞泰团体意外伤 害保险(B 款)》以及在售的其他团体保险产品。预估本协议下三年产生交易金额约 21.15 亿元,其中服务类约 0.15 亿元、保险业务类约 21 亿元。


不可否认,适当的关联交易可以提高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但像瑞泰人寿过于频繁的交易,过多依靠关联方,尤其是在销售主要保险业务方面,会使自身外生延展性被抑制,从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缺乏竞争力。


而在内生动力性上,瑞泰人寿的渠道、产品线都比较单一,公司展业动力性不足下,可能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据悉,瑞泰人寿以专做投连险而为业内所熟知,后来又转向万能险为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万能险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2013年,万能险在其保费收入中占比高达93.74%,而份额最少的一年为2015年,仍旧占有57.73%的比例。


但由于万能险和投连险有效业务保单退保现金流出高于新单业务现金流入,从而造成了瑞泰人寿现金流的净流出,再叠加当时相关部门加大对万能险的监管,2015年下半年开始,瑞泰人寿深化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开发从投资型产品转向保障型产品,加大力度拓展价值型、保障型产品销售。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瑞泰人寿业务结构比较简单,比较集中的窘境。根据瑞泰人寿2022年年报,上一年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五的保险产品中,兼具保障功能和理财属性的瑞泰瑞享福盈终身寿险保费收入为8.47亿元,占保费收入前五保险产品的70.67%。保费收入规模远高于瑞泰乐惠人生(升级版)团体长期护理保险、瑞泰团体重大疾病保险(C款)在内的主打保障型的产品。


可预见的是,在寿险业竞争更加激烈、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的当下,瑞泰人寿要做的事情显然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