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又有欧洲杯又有奥运会,加上夏季的极端高温天气,为什么啤酒股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动静?
今年又有欧洲杯又有奥运会,加上夏季的极端高温天气,为什么啤酒股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动静?
啤酒销量被体育赛事带动有所增长,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从整体来看,啤酒行业的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
奥运会已经闭幕,但高端啤酒龙头企业——百威啤酒,似乎并未实现预期增长。
卖不好怪天气?
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啤酒企业,百威亚太旗下拥有百威、时代、科罗娜以及哈尔滨等品牌,专注于高端及超高端啤酒领域。
公司把经营区域划分为亚太东部,涵盖韩国、日本、新西兰等;以及亚太西部,主要包含中国、印度、越南等。
在过去的几年里,亚太西部平均贡献了大约8成的营业收入,其中中国区的表现尤为出色。
而今年上半年,百威亚太交出的成绩单不尽如人意。
据财报显示,2024上半年,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威亚太)销售了46.6亿升啤酒,同比减少6.2%。其收入约34亿美元(约245.8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3%。股东应占溢利5.41亿美元,同比降低5.91%(约39.13亿元人民币)。
▲百威亚太营收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上半年,百威的销售成本为16.48亿美元(约合119.19亿元人民币),同比降低6.8%,每百升销售成本减少0.6%。
这意味着百威亚太让销售成本下降了,仍然抵抗不住营收利润双降,毛利也下滑了1.9%。
▲百威亚太财报
百威亚太表示,销量减少是因为中国地区业务下降。形成对比的是,在韩国、印度等市场增长迅速。
2024年第二季度,百威亚太在中国收入下降15.2%,每百升收入下降5.4%,销量减少了10.3%。
为什么单单在中国市场受挫?
百威亚太表示是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原因是广东省及福建省的强降雨,我们的大部分高端业务,区域范围集中于此。”
但事实上,不只是第二季度表现不好。今年一季度,百威亚太的啤酒销量减少4.8%,营收减少0.4%。中国市场也相对疲软,销量下降6.2%,营收减少2.7%。百威亚太也将一大原因归咎于天气。
对于这份成绩单,市场并不买账。财报发布当天(8月1日),百威亚太股价一度跌近7%,午后逐步回升。百威亚太股价整体跌势从2月底延续至今。
截至8月13日收盘,百威亚太股价9.17港元/股,市值1214亿港元。而上市之初股价高达27港元,市值高达3734.6亿港元。
▲百威亚太股票走势图
啤酒确实受天气的一部分影响,但远不止于此。
被本土品牌围攻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啤酒市场还处于“一城一啤”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以及重庆啤酒等地方啤酒厂商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实力。
1984年,百威英博和筹建中的珠江啤酒展开技术交换及合作生产,从而开始对中国啤酒市场进行布局。
1995年,百威啤酒首家中国酒厂在武汉落成。
与此同时,百威英博、嘉士伯等外资巨头通过产业战与资本战相结合的方式,对分散的中国地方啤酒品牌展开了攻城略地的行动。
百威英博相继将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金龙泉啤酒等纳入旗下;嘉士伯则收购了重庆啤酒、乌苏啤酒等。
历经这40年的发展与并购,百威英博登上了中国啤酒市场的霸主之位,特别是在高端超高端啤酒市场,以断层式的优势稳居第一。
最终,中国啤酒市场呈现出“五强争霸”的格局,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以及嘉士伯共同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作为高端啤酒市场的领先者,百威亚太一直在中国高端啤酒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国内啤酒企业纷纷进军高端市场,百威亚太的市场份额开始显现出下滑趋势。
根据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百威亚太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的占有率已从最高点的50%降至40%左右。
在众多啤酒品牌纷纷推出高端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愈发多元化。
不少餐饮店不再仅仅依赖百威,而是引入了燕京啤酒旗下的狮王精酿、青岛啤酒旗下的奥古特等高端品类。
实际上,近些年来众多啤酒企业都在加快布局高端市场。自2021年下半年起,啤酒市场掀起了“高价浪潮”。
国产啤酒的高端化转型成果显著,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方面,国产品牌与百威亚太的差距正逐渐减小。
依据企业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燕京啤酒预计实现净利润处于7.19亿~7.97亿元,同比增长40%至55%;珠江啤酒预计实现净利润4.76亿~5.31亿元,同比增长30%至45%。
十几年前,百威啤酒约80%的销量源自夜场渠道,而当下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这一渠道。
与以往不同,如今夜场销售的产品不光有百威旗下的科罗娜、喜力啤酒等,雪花啤酒旗下的勇闯天涯、重庆啤酒旗下的1664等产品也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啤酒作为百威旗下的重要品牌,今年四月被被测出呕吐毒素,只在内地生产和销售的“双标”行为也让消费者寒心,百威的生意越发不好做。
啤酒不好卖了?
并非只有百威面临这样的处境,在当下的啤酒市场,大部分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比如青岛啤酒一季度的营收同比降低了5.19%,而燕京啤酒一季度的营收增速仅有1.72%,与前三年一季度超过10%的营收增长速度相比,差距甚远。
当下啤酒市场的消费状况的确欠佳。2024年1-6月,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的累计产量达1908.8万吨,同比增长仅0.1%;其中,6月份的产量同比下降1.7%。
近三年来,啤酒总产量维持在3560万千升上下,相比2013年已经缩减了30%。
▲图源秒投
啤酒厂商所面临的困境,不单单是销量难以提升,整体价格也没有显著上涨,此前着力推行的高端化策略成效并不明显。
百威亚太、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珠江啤酒这五家龙头企业啤酒销售的平均价格,由2021年的3828.68元/吨提高至2022年的3937.29元/吨,仅仅提升了2.8%。
从销量方面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档啤酒仅占14.8%,欧美市场这一比例超40%,相应的利润空间也就不言而喻了。
啤酒产业的低迷,其最为核心的原因或许在于,作为啤酒消费主力的20-60岁青壮年人群正在不断减少。
面对国内啤酒巨头的强势进击和低迷的啤酒行情,百威亚太该如何应对?
内容来源: 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