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三九 解题经方的科学制药法

楔子:

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先师葛洪第二次开启了罗浮山的隐居之旅,修筑东南西北四庵,于此潜心研究草药,传道授业。

正是在这一时期,葛洪著述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以“简便验廉”为用药原则,为缺医少药的普通百姓人家应急使用。

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急救方剂、针灸和外治法,还集萃了葛洪对免疫思学的探索实践,如狂犬病、恙虫病、天花等传染病的防治方法,较西方同类医药学研究,早了千余年。

后经梁、金、宋等历代中医大家的增补传承,《肘后备急方》始终是中医急救学最重要的典籍,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绵延至今。

当2015年屠呦呦站上诺贝尔医学奖的领奖台时,“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寥寥字句,萦绕着仙风道骨的墨香,融合现代科学,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跨越历史长河,中医药学的深哲远智从未中断过,今日之传承与创新更是方兴未艾。

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传承创新发展是中药现代化的内核所在。

“过去我们靠经验制药,现在我们由经验制药转向科学制药”,正如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所说,用现代语言和科学阐述中医药是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科学制药”,如何理解?

一个具象化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今年1月9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益气清肺颗粒”身上找到答案。

这款针对呼吸道感染康复期综合症状治疗用药,是由张伯礼院士团队与华润三九(000999.SZ)联合研发的3.2类中药新药(《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按照3.2类注册)。

事实上,中药新药开发最难之处在于平衡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

无论是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研发设计、临床验证、质量控制、制造工艺,几乎每个关键环节都存在模糊地带或瑕疵问题。

而益气清肺颗粒不仅遵循“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的中药新药审评体系,更是在开发全过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变革,并做了扎实的基础研究与试验以支撑新药的临床价值。

过往,华润三九在品牌营销与并购整合上的动作颇为外界瞩目。但这一次的新药上市,华润三九却为中药行业带来了一个实践科学制药的全新注本。

壹|解题新药

科学制药的路径创新

“产学研用管”深度结合,绝不能只是一句正确的空话。

以“用”来回溯益气清肺颗粒的开发过程,这款新药最早是张伯礼院士团队通过对2万例新冠病毒感染转阴后患者出现遗留症状的观察,从而发觉其中存在康复期用药需求。

呼吸道感染转阴后,一些未被清除的炎性介质仍会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外显为乏力、心悸、咳嗽、失眠、脱发,甚至是认知减退等症状。“中医辨证就是气阴两虚、余热未清。”

于是,以“生脉饮”“平胃散”两个经方作为基础,张伯礼院士根据临床康复诊疗经验加减化裁成“清金益气方”,并制成院内制剂在武汉、石家庄、天津、上海展开临床应用。

四地临床实践验证结果和各方反馈的积极信息,也让张伯礼院士希望将此方院内制剂转化成为中药新药。

张伯礼院士是益气清肺颗粒的研发者之一 图源:互联网

但其实,中药院内制剂转化成中药新药的成功率并不高,核心原因就在于“产学研”的脱节。学界过重基础理论,企业过重短期收益,很难组合起来持续投入研究。

张伯礼院士希望能把益气清肺颗粒打造成传统经典名方转化成中药新药的一个典范样本,而作为行业龙头的华润三九也需要通过中药新药的研发样本试炼其创新底色。

于是,两边团队一拍即合,2022年4月启动合作。很快双方团队就设计出了包括药学、毒理、临床等七大项试验。

人用经验证据强度不足是院内制剂转化新药的一大难题。而张伯礼院士也正是看重华润三九在中药新药研发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弥补此前院内制剂时人用经验数据收集与评价的能力短板。

接棒院内制剂转化研究的华润三九调度了400多批、十几吨的药材,在五城的10个实验室及生产车间并行推进转化研究,以确保获得更充分的试验数据来支撑新药的有效性。

去年底,国际医学顶刊《柳叶刀》曾发布一项旨在通过临床试验评估某中药制剂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双盲实验”结果显示,该中药制剂与安慰剂组对比并无差别。

一时间,“中药被双盲实验打脸”的论调甚嚣尘上,引得一些行业人士甚至认为中药就不该做双盲实验。

实际上,中药的双盲实验也是中药循证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润三九研发团队专门为益气清肺颗粒设计了远高于审评要求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

在制造端,益气清肺颗粒从药材、饮片、中间体到制剂的生产全过程,依赖华润三九多年搭建的数字化生产体系,自动化质量控制数据信息全过程贯穿,从而保证药品质量的绝对稳定。

扎实的“三结合”论证,不仅使华润三九收获了其首个3.2类中药新药,为更多同类中药新药的注册审评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参考模板。

相比百余年的西药发展史,中药现代化至今还并未形成一条创新研发与科学制造的成熟路径,过去的探索也更多是基于西药的研发模式展开的。

999益气清肺颗粒的成功开发也为中药行业拓展出完全不同于西药开发的全新模式,同时又避免了传统中药开发过程中“唯成分论”的局限性。

贰|价值挖潜

二次开发的宝藏地

关于999益气清肺颗粒科学制药的方法论探索,并没有因新药的上市而完结。

3月21日,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企业方代表华润三九共议推动999益气清肺颗粒临床适应症拓展、药理研究以及持续开发。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图源:互联网

“中药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提高疗效为前提的创新。”

张伯礼院士表示,益气清肺颗粒接下来还会进行更为广泛的药理试验,以继续提升新药临床价值,挖潜更多适应证。例如研究药物对甲流等病毒感染后所造成的心肌炎、肾炎等脏器损伤所起到保护作用。

无疑,临床价值挖掘越充分,对于华润三九打造呼吸品类又一个明星级产品就越有利。

事实上,补缺呼吸道感染康复期用药市场空白的益气清肺颗粒不仅未来销售潜力巨大,也是华润三九在呼吸品类形成“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管理的一块具有战略价值的重要“拼图”。

另一方面,这款中药创新药所有的药理学研究,都将为华润三九推动更多的古代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提供宝贵的经验模板。

目前,华润三九拥有30余个在研经方,其中苓桂术甘颗粒、温经汤颗粒和芍药甘草颗粒已于2024年获批上市。

作为华润三九首个3.2类中药新药,999益气清肺颗粒成功上市必将进一步加速华润三九将更多古代经典名方向新药转化的进程。

华润三九首个3.2类中药新药益气清肺颗粒 图源:互联网

除此之外,华润三九还计划对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进行包括适应证拓展与疗效优化的二次开发,推动再评价与优化,以提升其临床价值。

实际上,对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已是中药行业头部企业的一种共识。

在202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表示中央财政将重点支持30个经典名方二次开发项目。

与此同时,片仔癀、云南白药、白云山、康缘药业、吉林敖东、人福医药、神威药业等中药头部企业纷纷推出经典古方的二次开发规划或转化新药的上市计划。

就3.2类中药新药来看,目前获批上市的除了益气清肺颗粒外,还有康缘药业的散寒化湿颗粒、温阳解毒颗粒,步长制药的宣肺败毒颗粒、一方制药的化湿败毒颗粒,片仔癀的清肺排毒颗粒。

而随着药监局对中药审评机制的优化,推动“三结合”证据体系的完善,3.2类经典名方的新药也必将如星星之火,带动更多中药企业掀起对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热潮,从而加速中药科学制药的现代化进程。

曾经,凭借现代化技术改进剂型和生产工艺以及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日本将汉方药出口销往欧美市场。如津村制药的“六君子汤”部分剂型通过了美国FDA认证,被用于抗癌辅助治疗。

而近两三年,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也掀起了探索“植物药”的研发热潮,越来越多的西方民众开始接受“草本药物”对临床治疗和健康管理的积极作用。

时不我待。作为中药产业的主导者,中国本身就拥有绝对规模的中药材供应和大量的经典古方,如何通过中药现代化发展,建立标准化体系并向全球市场输出产品,也是本土中药企业的重大课题。

叁|打开新局

大品种带动产业发展

中药现代化不止于产品端,而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亦如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提升中药质量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支撑,打开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工信部也陆续出台中药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以重点支持中药原料的提质稳供、制造能力提升和卓越品牌培育,培育带动能力突出的中药工业企业和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

宏观语境为微观企业构建了明确的发展框架。尤其对于那些贯穿产业上下游的“链主”“链长”企业,一个需要纵深思考的共性问题就是如何设定与自身相匹配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华润三九正是这样的“链主”企业,其发展战略与模式创新也赋予了更为宏大的历史责任。

就基本盘而言,目前华润三九在覆盖感冒、皮肤、胃肠、止咳、骨科、儿科等近10个领域拥有能够梯次规模化的产品矩阵。

其中,以999感冒灵系列和血塞通为核心的系列产品所形成的销售规模,对产品背后的整条产业链形成了巨大的带动效应。

比如,999感冒灵的核心原料野菊花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原材料,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即便是同一种植区内的野菊花,药材品质也可能差异很大。

图源:互联网

为此,华润三九耗费十年时间培育出质量好、产量高、性状稳定的“999华菊03”野菊花品种。

目前已经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广泛种植,填补了野菊花家种良种的空白,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了当地的农业现代化升级,同时也提升了中药农业种植的商业价值。

随着昆药集团的资产整合,围绕以三七为主成分的血塞通系列产品,华润三九又进一步主导了昆药与华润圣火在三七全产业链上的资产协同,并形成“三七+慢病管理”的产业生态。

无疑,切入慢病管理领域会继续放大血塞通的“大品种”效应,从而带动云南三七主产区的上游种植、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

在从种植、加工到生产的完整链路上,华润三九建立了一整套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追溯体系,从源头上就保障和提升了药品质量。

图源:互联网

放眼而今的中药行业,企业通过大品种培育推动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追溯体系,并以此带动上游产业发展,已是一个“通用模型”。

实际上,“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中就有着30项中药材大品种综合开发项目。而地方政府也以中药材品种为依托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经济。

于是拥有中药大品种的产业企业也纷纷投入中药材大品种的全链条产业发展中。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东北人参产业链正在迈向冲刺千亿元产值规模阶段,其背后有着吉林敖东、中国医药、同仁堂、紫鑫药业等诸多中药上市公司的深度参与。

500亿元规模档位上,三七产业链除了华润三九外,还有片仔癀、云南白药、梧州制药等中药企业共同推动滇川赣等地三七产业全链发展。

百亿级中药材品种就更为广泛。比如香雪制药推动化州化橘红产业冲刺百亿元规模;比如百瑞源等企业推动宁夏、甘肃的枸杞产业迈上百亿元。

传承千年,中医药如今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之下,正在焕发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如果说青蒿素是屠呦呦向先师葛洪的崇高致敬,那么未来我们还将会看到更多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中医药造福全人类。

这就是中药现代化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