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的一纸批复,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诗涵
7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的一纸批复,让中国铁路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路财险”)站在了新的发展路口,高大宏正式核准担任公司董事长,成为这家国铁集团全资控股险企的新“掌舵人”。
从监管到险企的稳健跨越
高大宏的履历犹如一部写满专业与奋斗的著作。1970年6月出生的他,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是正高级经济师。早期,他在原保监会发展改革部规划处(综合处)深耕十年,从副处长一步步成长为处长,每一步晋升都凝聚着他在金融监管领域的专业积累与辛勤付出 ,这段经历也让他对金融行业的运行规则、风险把控有着深刻理解。
2016年8月,高大宏跨界进入中国铁路财险,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他的晋升轨迹紧凑且扎实,短短三个月便升任副总经理,次年2月进入董事会,2021年底成为总经理,今年5月兼任临时合规负责人,直至如今担任董事长。这种“监管出身—渐进式上位”的路径,在金融监管趋严的当下,凸显了“专业型干部”的重要价值,也预示着中国铁路财险将在专业引领下,驶向新的发展航道。
与高大宏不同,前任陈锋来自铁路系统内部,有着丰富的铁路投资管理经验。在他任职期间,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张,但盈利水平未能同步提升。陈锋的快速上位与离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铁路系统过去对保险专业性重视不足。而如今高大宏凭借深厚的保险监管背景掌舵,有望为公司带来更专业的视角,补齐专业短板,让公司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把控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精兵简政”下的战略布局
随着高大宏升任董事长,中国铁路财险的高管层正在经历深度调整。2024年以来,多位高管职务变动,目前的管理架构呈现出“精兵简政”的特征,除高大宏外,仅剩下副总经理胥兆滨、董秘兼首席信息官张再华、总精算师兼首席投资官王晔、总会计师邵英以及销售总监郭海清5人维持日常运营 ,副总仅余一人的现状,或许预示着后续还会有补位动作。
如此密集的人事更迭并非偶然,这一系列变动或许正在为公司未来的战略布局调兵遣将。尤其是总经理一职空缺,引发诸多猜想,国铁集团保险板块的格局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公司未来走向,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2024年转型已初见成效
回望中国铁路财险的十年发展,犹如中国自保行业的一段传奇。成立首年即实现盈利,此后十年持续稳定收益,资产总额从20亿元增长至67亿元,年均净资产收益率达5.73%,偿付能力充足率始终高于500%,且从未收到监管行政处罚,这样的成绩在保险行业中实属凤毛麟角。
不过,2024年公司也面临着挑战,保险业务收入近乎腰斩,缩减48.2%。背后是产品结构的剧烈重构,曾经的增长引擎工程险保费在2023年暴增至7.98亿元后,2024年锐减89.8%;“现金牛”意外险持续萎缩,而责任险和货运险则增速迅猛,成为前两大险种。从赔付率数据来看,企财险、工程险预期终极赔付率较高,而健康险、货运险、意外险则处于极低水平,这既反映了铁路相关业务的优质性,也体现了公司业务调整的必要性。
尽管业务调整带来了短期阵痛,但2024年的转型已初见成效,工程险保费骤降的同时实现利润逆转,公司正从规模导向向质量优先艰难转身,这无疑为其长期价值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铁路财险也迎来了新的使命与挑战。一方面,它要为国内庞大的铁路网络运营提供坚实的风险保障;另一方面,还要护航中国铁路在“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