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释永信被查,少林寺商业帝国何去何从?

摘要:7月27日晚,少林寺官方通报,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



来源|中访网

责编|张晓丽

7月27日晚,少林寺官方通报,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和寺院资产,还严重违反佛教戒律,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这一消息瞬间将少林寺和释永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释永信,这位从1981年踏入少林寺的僧人,一路走来成为少林寺的核心人物。1987年,行正长老圆寂后,年仅22岁的释永信就接任少林寺管委会主任,全面主持寺院事务,1999年正式荣膺少林寺方丈。除了少林寺的事务,他还在佛教协会担任要职,1998年起担任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2002年开始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同时还是多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寺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席卷而来,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少林寺也不例外。1996年,互联网在中国刚刚兴起,释永信就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机遇,为少林寺注册域名并建立官网,成为最早“触网”的宗教机构之一。1997年,他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标志着少林寺正式开启商业化征程。

此后,少林寺的商业动作不断。2002年创办少林书局,出版各类与少林文化相关的图书;2003年成立少林欢喜地(河南)有限公司,涉足佛教用品设计和商务咨询等领域;2004年重启少林药局,开发出活络膏、少林灵芝茶等产品,这些产品借助“非遗传承 + 现代工艺”的包装,深受市场欢迎,2019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



在文化旅游方面,少林寺更是成绩斐然。通过打造《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实景演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武僧团也频繁在全球各地巡演,每年演出超过200场,演出收入从最初的每场10万美元增长到近年的50万美元。电商兴起后,少林寺也紧跟潮流,2008年上线淘宝店“少林欢喜地”,从最初售卖佛珠、禅修垫等用品,到2015年转型为文化生活品牌,推出禅意香薰、“扫地僧”玩偶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在2020年达到2300万元。2021年,少林寺入驻抖音,释永信亲自出镜,账号半年粉丝破千万,直播带货首秀销售额就超过500万元。

除了上述业务,少林寺还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下足功夫。截至目前,中国嵩山少林寺已注册的商标达795个,涵盖珠宝、教育娱乐、服装鞋帽、方便食品、灯具、餐饮住宿等多个品类,构建起庞大的商业生态。

然而,少林寺的商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争议从未间断。2015年,自称少林弟子的释正义在网络上实名举报释永信,控诉其与多女子关系复杂,还质疑他拥有两个身份证、侵占资产等问题。虽然有关部门调查后称部分举报不实,有些查无实据,但此事还是给少林寺和释永信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少林寺与地方政府在利益分配上也存在矛盾。2014年,少林寺塔林几位僧人拉横幅向嵩山景区管理委员会讨问门票收入,管委会官员反问“少林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双方的利益博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2年,少林寺关联公司以4.52亿元竞得郑州商业用地,尽管后续少林寺退出股东行列,但“进军房地产”的质疑声一直不断。

如今,释永信被调查,少林寺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从积极的方面看,此次调查或许能让少林寺的商业运作更加规范透明。一直以来,少林寺的商业活动在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缺乏足够透明度,饱受外界质疑。若能借此机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少林寺的商业发展有望重回正轨,在弘扬少林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但从消极的角度讲,释永信作为少林寺商业化的核心推动者,他的离开可能导致商业战略的混乱。许多商业项目的推进依赖他的决策和资源整合能力,如今他接受调查,这些项目的后续走向难以预料。而且,此次事件对少林寺的品牌形象造成巨大冲击。少林寺作为千年古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品牌价值极高。但此次丑闻可能让游客和信众对其产生信任危机,进而影响旅游收入和捐赠收入。

释永信被查事件给整个宗教界也敲响警钟。在商业化浪潮下,宗教机构如何在传承宗教文化与发展商业之间找到平衡至关重要。一方面,合理的商业运作可以为宗教机构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容易让宗教机构偏离原本的信仰宗旨,引发社会质疑。宗教机构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规范商业行为,确保商业活动在合法合规、符合宗教教义的框架内进行。


注:本文转载自中访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