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叶二 编辑 | 魏晓
追觅,终于回来“造飞机”了。
就在昨天,追觅科技宣布,确认将正式拓展无人机业务,战略布局低空经济这一万亿级新赛道。目前,公司正积极组建专业的无人机研发团队,且核心团队架构已初具雏形,标志着其跨界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
事实上,这是在预期内的。
熟悉追觅科技的都清楚,追觅进军无人机,不仅是一次跨界,更是一次回归。
要知道,追觅这家公司本身的基因编码,就篆刻在天空这个维度上。
其创始人俞浩,本就是国内最早的四旋翼无人机开发者、全球三旋翼无人机发明者。而追觅创始核心团队,正源自于俞浩在清华大学时创立的“天空工场”。而这也直接意味着,从一开始追觅成立时,航空梦是就确定下来要奔赴的星辰大海。
彼时这帮造飞机的人之所以创业选择了扫地机为起点,主要是想着能不能把尖端的、前沿的科技,用于改进每个人的生活。
现在,当他们所生产的一个个扫地机器人,正在大部分家庭的地板上,重复着清晨清理猫毛、午后擦拭辅食痕迹、深夜清扫灰尘的日常,像是一个沉默的家庭智能管家,让千万家庭从琐碎的清洁劳动中解放出来之后,追觅将视野从地面转向空中,开始进军无人机业务,这不仅是“把尖端前沿科技改进每个人的生活”的创业理念,从地面升到空中的延续,更是启动了对自身天空梦想的圆梦之旅。
俞浩在朋友圈转发追觅进军无人机的相关信息时,配文表示,“高三保送清华的时候,因为喜欢飞机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航天航空学院。”
或许对他而言,“造飞机”这件事,是可为之持续奋斗一生的事业与人生目标。
“飞机与梦”的深刻烙印
根据过往媒体报道描述,初中时期的俞浩自学了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再到2005年,因为物理竞赛获奖,被保送清华航天航空学院,并在学校内聚合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极客同学们,创立了“天空工场”。
这是国内早期的创客空间,单从名字上看,就是一个专注于飞行器研发,专注于空中探索的充满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追梦组织。在这一时期,19岁的俞浩成为了国内最早的四旋翼无人机开发者、全球三旋翼无人机发明者。也是在同一年,大疆成立。
彼时的无人机,是投资机构极其追捧的风口,但俞浩却首选了智能清洁赛道,攻克马达技术打破戴森壁垒,走进千家万户是他的理想主义。
于是这帮“造飞机”的梦想家,开启了“扫地”征程,并且扫出了全球智能清洁领域的创新巨头,不仅早早反超戴森的核心技术优势,更连续8年引领"健康清洁"的技术革命。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追觅科技的扫地机器人在全球的销售额同比激增了178%,并在全球18个国家实现市占率第一的断层领先。
现在的追觅,已然在地面上大杀四方,并跑通了一套独有的技术复利路径,开始寻求将自身业务从地面转向空中,拓展自身空间维度,真正兑现自身“造飞机”的梦想,这无疑是水到渠成。
更何况,现在进军无人机,正当时。
生而无界的探索
十年前,正如俞浩认为彼时的无人机是小众市场一样,无人机行业龙头——大疆的汪滔也很是焦虑。汪韬曾对外表示,无人机市场即将接近饱和,大疆的收入达到200亿元便要触顶。
但现如今,不同赛道的交叉点已悄然而至。
随着人们对影像的需求暴增,无人机已挣脱了想象的枷锁,如今的无人机,不再仅仅是少数发烧友手中的玩物,它成为了年轻群体的“眼睛”延伸,更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市场调研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61.2亿美元,到2030年将增长至405.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2% 。
市场规模的扩容下,机遇也就此打开,尤其是市场痛点仍然广泛存在,比如传统广角无人机拍摄视角单一,缺少飞控乐趣;FPV无人机提供了更刺激的飞行体验和充满冲击力的画面,但操控门槛高到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等等,都限制了消费级无人机行业的广泛普及。
而这正是新玩家的机会。
一方面,追觅创始团队具备深厚的航空航天技术基因,这为无人机研发注入了先天优势;另一方面,追觅在其扫地机产品上锤炼出的三维空间感知、动态避障等尖端技术,以及高速数字马达等核心能力,可直接迁移并复用于无人机的飞控与导航系统,形成强大的技术协同效应。
与此同时,在过去两年追觅已经阶段性跑通了“技术复利”的全路径,依托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等底层技术的多场景复用能力,追觅能够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实现多品类协同创新,并将自身爆款方法论复制到其他品类,从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再到高速吹风机等,均引发了市场追捧。
其中核心,正是追觅始终围绕消费者核心需求,围绕解决行业痛点而来。而这些同样也意味着,追觅的下场,市场将涌现更多可期待的创新。
据了解,早在六年前,追觅生态拓展中,内部就开始考虑无人机业务,并在三年前,追觅投资孵化了追梦空天。公开资料显示,追梦空天是一家主攻混动倾转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高科技公司。
科技极客们同台竞技
在这背后,国内优秀顶尖的科技极客们,正在踏进同一条河里。
十年前,市场曾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段子,那就是国内最聪明的一群人,都在做手机。彼时这句话形容的正是,当时一众科技厂商,纷纷进军智能手机领域。
也正是在这帮做手机的极客们的竞争下,市场不仅完成了“良币对劣币”的驱逐,同样也让国产手机强势崛起,在全球舞台上各领风骚。
消费者更是最大的受益方,智能手机的技术迭代、体验创新,以及全民普及,这直接造就了一个极其便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现在,国内最聪明的一群人,同样仍然在搞机,只不过产品形态上,从手机拓展为无人机、扫地机、运动相机等。
AI蓝媒汇注意到,除了追觅进军无人机之外,大疆也于今年8月推出了首款扫地机器人ROMO,宣布正式进入智能清洁赛道。
这些科技企业,都在寻求将自身原有积累的核心能力迁移至更广维度,寻求将自身业务覆盖更多品类,回归商业,这是所有科技公司都应有的进取精神。
业内共识,正是科技极客们以对科技的无限热情、卓越的创新能力,以及无边界的探索欲望,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不论地面天空,不论星辰大海,技术想要改造世界。
汪滔如是,俞浩亦如是。
这种拓展本身,正是人类探索欲的具象化:我们始终渴望看得更远、更细、更深入,这或许正是科技极客们的终极浪漫。
同时随着彼此同台竞技,相信无论是无人机,扫地机,都将出现新的变化。
而那些正在被突破的创新,被改变的生活体验,终将成为人类文明向更远处跋涉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