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深陷医疗风波的爱尔眼科 亟须提升管理模式

导语:业内认为,爱尔眼科屡陷医疗纠纷,与其管理规范执行不到位等因素有关,未来亟需加大管理规范执行力度。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近日,@急诊向日葵艾芬发帖称,贵港爱尔眼科医院医生在手术台上用拳头猛击患者头部,该事件引发网友关注。

12月21日深夜,爱尔眼科(300015.SZ)对此前经曝光后发酵的“医生手术台拳打患者头部”视频进行回应,同时宣布已于当日下午免去贵港爱尔CEO职务,暂停院长(即手术医生)职务,两人均接受进一步调查。

近日这家医院又被指涉嫌贿赂公职人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疗机构伦理和诚信的深刻反思。12月21日,网友@急诊向日葵艾芬 在微博发布了两张标为“中秋外联明细表”的图片,其中涉及42名公职人员以及59000元额度的购物卡,并在评论中透露上述图片的涉事单位为贵港爱尔眼科医院。

12月23日下午,贵港市纪委监委发布“情况通报”称,已成立调查组,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情况开展核查处理。截至发稿,贵港市纪委监委尚未公布相关核查结果。

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的商业化运作,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已屡见不鲜,不仅扰乱了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严重损害了患者的权益。

对于爱尔眼科这样的知名医疗机构而言,此次事件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敲响警钟。同时。也暴露出爱尔眼科商业模式的弊端及内部管理等问题。

舆论风波不断

事实上,爱尔眼科已不是首次因诊疗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2017年,武汉爱尔眼科因人工晶体安装失误,导致患者左眼失明;2018年,葫芦岛爱尔眼科因诊疗过失,导致患者视网膜脱落;2020年1月末,太原爱尔眼科医院就曾因无发热门诊却公开募捐N95口罩且客服脏话回应质疑的消息,引发外界热议;2020年7月,爱尔眼科在多个公众号上宣称“裸眼视力将纳入中考评价指标”,而后却被教育部辟谣。

除了医疗风波不断外,相关“回扣门”事件也一度将爱尔眼科推向风口浪尖。

2022年1月,抗疫医生艾芬曾发布多条“爱尔眼科行贿”微博,表示江苏宿迁爱尔眼科医院根据患者的手术费用给“转介人”手术费的10%-20%作为回扣。

面对重磅爆料,该院承认并表示“行贿”一事于2019年已按照董事会相关要求进行了整改,严肃处理了违规员工,并撤换了管理团队。

此外,爱尔眼科还因频繁发布虚假广告,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点名。天眼查APP风险信息显示,爱尔眼科旗下多家医院曾因医保金使用违规、价格欺诈、医生无证执业、手术器械破损等被罚。

从视频曝光的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施暴,到现在的涉嫌贿赂公职人员,爱尔眼科连续的负面事件让人不得不质疑,这家中国最大规模眼科医疗机构的职业道德和运营透明度。

业内认为,爱尔眼科屡陷医疗纠纷,与其管理规范执行不到位等因素有关,未来亟需加大管理规范执行力度。

管理模式潜藏风险?

而之所以长期、高频地出现这种医疗问题,也与爱尔眼科特有的贴牌式经营模式有关。根据爱尔眼科与基金所签署的《商标字号许可使用协议》和《管理咨询服务协议》显示,爱尔眼科对合作并购基金设立、并购的医院授权使用“爱尔”商标字号,并且由爱尔眼科对授权医院提供管理咨询和技术咨询等,爱尔眼科则可以从中收取技术咨询服务费。

在这种模式下,公司存在品牌风险和诉讼仲裁风险。授权使用品牌医院可能因执行不到位、操作失误、理解不当等原因导致无法达到公司提出的运营标准,严重时可能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等风险事件,影响公司整体品牌形象。

也就是说,爱尔眼科所授权的医院一旦出现问题,爱尔眼科可以“一跑了之”。而这样的授权医院还有数百家之多。

而爱尔眼科这种模式未来可能存在的最严重的逻辑硬伤,恐怕是道德风险。爱尔眼科的性质与职业道德的存在天然的矛盾。与公立医院不同,爱尔眼科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是追求利润的。

在爱尔眼科,道德风险体现在考核机制上,有可能由于手术指标等压力,在治疗效果差不多的情况下尽可能推荐更贵、更复杂的手术,并使用更贵的原材料,甚至将本来不需手术的患者也推上手术台。

随着爱尔眼科的扩张,层级较高的大城市爱尔眼科医院可能情况还好,而在三四线城市,这种道德风险的累积速度还会更快,逐利的考核、过期的产品等等问题。

在爱尔眼科,道德风险同样体现在成本端上,让医生上岗,在公立医院可能要10年培养一个医生出来,爱尔眼科可能是3到5年。同时为了节约成本,一些可能在爱尔眼科医生看来“无所谓”的节约成本操作,就会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上演。

高速收购埋雷 股价已跌六成

爱尔眼科成立于2003年,创始人为陈邦。爱尔眼科主营业务为各类眼科疾病诊疗、手术服务与医学验光配镜。其中,屈光项目业务是公司第一大收入支柱,常年贡献近4成营收;视光服务项目以及白内障项目收入紧随其后,合计占比超3成。

其号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眼科连锁医疗机构,公司营收、医院数、门诊量和手术量均为全球第一。2009年,爱尔眼科登陆A股。上市之初,爱尔眼科在全国仅有19家连锁医院。经过10多年的发展,爱尔眼科通过不断地募资并购,不断的扩大眼科连锁医院的规模。

进入2023年,公司的收并购步伐也没有停歇。据公告披露,爱尔眼科分别于1月、9月、11月分别收购了14家、19家、7家医院或医疗机构部分股权,累计豪掷了约16.3亿元。

大手笔扩张,既增厚了体积也养膘了业绩。据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60.47亿元,同比增长22.95%;归母净利润31.81亿元,同比增长34.97%。

值得注意的是,大张旗鼓的收购也使得爱尔眼科的商誉越滚越大,由2018年末的20.62亿元升至2022年末的54.58亿元。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爱尔眼科的总资产为269亿元,商誉已经达59.01亿元,无疑已成为影响其业绩的潜在风险。

高企的商誉意味着一旦资产的盈利能力不及预期,就需要对商誉计提损失,导致公司业绩瞬间“变脸”。

尽管业绩稳步增长,但自2021年陷入舆论风波后,爱尔眼科股价不断下滑,截止12月26日,股价收盘14.89元,至今已跌去六成,年内跌幅超过50%。

盛宴始,剩宴终。最终,爱尔眼科将如何化解当前的“危局”?《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


AI财评
爱尔眼科近期因医疗纠纷和贿赂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暴露出其快速扩张背后的管理漏洞和道德风险。公司通过频繁并购实现规模扩张,虽然短期内业绩增长显著,但高企的商誉(59.01亿元)和潜在的资产减值风险不容忽视。此外,其贴牌式经营模式虽有助于快速扩张,但也增加了品牌和诉讼风险,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医疗质量和道德风险更为突出。股价自2021年以来已跌去六成,反映出市场对其长期可持续性和管理能力的担忧。未来,爱尔眼科亟需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医疗质量,以重建市场信心并确保长期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