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利润双提升,桂林银行年报展现稳健增长态势

 



01

一份“意外”的财报

这两年,银行业的大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国内利率中枢整体下移,监管政策进一步加强,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

人们开始用“低利率时代”来描述当下的市场环境,银行业正进入陌生水域。

 


然而就在行业周期深度调整之际,一家区域性银行——桂林银行,却交出一份“意外”答卷。

打开桂林银行2024年财务报表,一组数据格外亮眼: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0.54亿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2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80%,创下近年新高。

2024年并表口径总资产同比增长6.23%,存款总额突破3900亿元,增长3.47%!说明过去一年,这家银行的业务一直在向更广泛的领域铺开。

此外,截至2024年末,该行并表口径资本充足率为11.74%,拨备覆盖率为131.76%,拨贷比2.29%,均优于监管要求。

都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当下银行业斗转星移,防守却成了最好的进攻,从规模来看桂林银行保持稳健增长,2025年一季度并表口径总资产环比增长1.45%,净利润10.32亿元稳中有升。

在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压力的当下,这样的成绩单堪称优秀,可见他们的应对举措收到成效。

拆解收入结构可见,桂林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迅猛,从2023年的9.68亿元增长到2024年17.12亿元!一年的时间,增幅达到76.81%!

这背后是银行从传统存贷利差向多元化盈利模式的转型尝试——通过拓展中间业务,正在打破单一盈利模式的天花板。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换挡期,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对银行的资产结构和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为此,桂林银行在“五篇大文章”上也正积极打造新优势,截至去年末,桂林银行在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科技、绿色、普惠等各项贷款余额达1176.77亿元,全年累计投放995.29亿元!

这家曾经默默无闻的区域银行,居然能在行业整体承压、强手如林的银行业中实现突围!

他们怎么做到的?


02

桂林银行的双重稀缺性

现在一个问题摆在所有银行面前:究竟该如何转型?怎么破局?大家不约而同,都在打造一张健康、干净、有韧性的资产负债表。

然而报表上的数字是结果,不是原因。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业务增量。

面向未来,拥抱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桂林银行有双重稀缺性,让他们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第一重是扎根“地方金融”,基于区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战略,金融活水润泽地方经济。

桂林银行,这家银行的头脑很清晰,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

桂林银行所在的广西,早年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稀缺,每万人银行网点数仅为城市的1/5,县域以下移动支付渗透率不足30%。桂林银行作为当前广西资产规模最大的单一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一直和本地经济深度绑定。

 


这几年桂林银行更是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板块,截至2024年底,已在广西12个地级市设立分支机构,市区网点263家,县城区网点204家,乡镇网点482家,这个数字比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城商行的网点数量。

这使得只用了短短两三年时间,桂林银行的县域个人贷款增量占全行个人贷款增量比例从39.02%上升到超过70%的水平!县域存贷款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保持广西城商行首位。

不仅自己找到了业务的增长点,也让本地经济活络了起来,变成“双赢”。这让人联想到经济学中的“长尾效应”——不同于大银行专注服务“头部”企业,桂林银行将目光投向县域经济、普惠金融的“长尾市场”。

桂林银行的业务思路无疑是对的,既助力了地方发展,又优化了自身的业务结构。其实从全球银行业发展经验来看,零售银行是低利率时代发展重心和长期方向。在美、欧、日韩等利率市场化成熟的市场中,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已达40%以上。

什么是零售银行呢?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普通大众和中小企业。2024年的数据,桂林银行本行零售存款余额为2009.52亿元,较年初增长23.33%。桂林银行虽然没有完全往这方面转型,但也很明显借鉴了类似的发展路子。

第二重稀缺性,则是“普惠金融”,金融赋能兴乡村,织就邻里幸福网。

这可能是桂林银行近年来最大的亮点,堪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普惠金融的难点在于市场分散、需求分散,既不成链,也不成团,很难找到抓手。

面对这个难题,桂林银行方法简单,但是管用,实实在在把这项工作铺开,做透。

桂林银行花了五年的时间在行政村合作设立超6000个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


 


这些服务点,不单单是办业务的,而是真正来服务农村和农民——社保能在这里代缴、电商也能在这里体验,通过与当地共建的模式,服务点就是乡村的办事中心,近30项非金融服务赋能在服务点。

村民通过办理非金融服务,深度感知到了桂林银行的存在,在需要金融服务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桂林银行。

之前市面上不少分析文章都认为银行业是个差异化不明显的行业,实则不然。能不能做出差异化,不在行业的客观情况,在于自身的主观作为。

超市竞争那么激烈,同质化那么严重,不也出了个胖东来吗?他们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用真心和真情、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来做差异化。

比追逐风口更重要的,是认清自身的稀缺性不可替代的价值。突破“就金融论金融”的思维定式,所以桂林银行就能找到红海市场的增量。


03

桂林银行,何以致稳?

银行是个顺周期的行业,需要根据周期波动去调整自身战略。经济过热的时候,货币需求供不应求,银行选择项目的时候优中选优,抑制住冲动型投资欲望。

货币供过于求的时候,银行应当主动承担风险,为经济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确保经济运行。

 


现在明显是货币供过于求的阶段,银行的破局点就是去找到新的血液和活力,为经济顺畅运行保驾护航。

桂林银行的战略选择是根据宏观经济的环境和国家重大战略方向进行调整。国家现在的重点是乡村振兴和新兴产业。桂林银行也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他们的着力点很有意思——打造“一村一品”项目,围绕“土特产”大做文章,比如支持茉莉花、柑橘、火龙果、月柿等富有当地特色的产业。

一方面为农业提供资金,保证信贷资金与农时有效衔接。比如推出“桂惠贷-设施农业贷”“桂惠贷-玉林芳香贷”及广西首批六堡茶气候富农贷等等基于地方特色开发的金融产品。


 


同时,积极对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用款需求,在了解他们的实际生产需要的资金缺口后,及时处理用户的贷款申请。

另一方面不光提供贷款,还帮农户找销路、找客户、找物流,充当整合种植、加工、物流、电商的全产业链操盘手。

就拿茉莉花这个产业来说,他们通过“核心企业+农户”供应链金融模式,使每亩茉莉花产值从8000元提升至1.5万元,带动3.2万花农增收。

用银行资源,把金融服务化作姜农存折上增长的数字、茉莉花田里翻倍的收成、壮乡阿嬷手机里到账的收入。

在服务“三农”的同时,深耕战略性新兴产业客群,也被作为桂林银行重塑业务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筑起能力基座的“护城河”。

科技领域不同于传统产业,特别是对于中小高科技企业来说,研发活动风险性较高,投入回报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导致企业流动性资金短缺和资本压力。

桂林银行正是看到了这一痛点,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金融支持生态链。

根据创新型企业的特性,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创融智贷)”,将著作权、品牌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纳入质押物范围,这样相当于把科技公司的资产都给盘活了,把知识产权变成科技金融的“硬通货”。

实际来看,效果不错,已经为超500家科技园区企业提供政策宣讲、案例发布、产品介绍等多元化、全周期金融服务。

2024年底,桂林银行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01.13亿元,同比增长32.72%;到目前为止,累计支持生物医药、医疗、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科技含量产业企业953户,用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产业。

这些诠释了桂林银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之处,这也是其寻找差异化市场的能力底座与底气。

在能力底座之上,真正面向客户的,还是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更是深入洞察经济发展痛点与需求的战略思维。


04

尾声

桂林银行的成绩单在当下显得弥足珍贵。 

当前,银行业所剩无几的竞争空间,要求行业必须转型,只是当国有行、股份行借助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吸引诸多目光之际,中小银行似乎被挤到了舞台边缘。 

所幸,中小银行具备更强的灵活性,转身更易,调整也更快。 

桂林银行就告诉我们:在规模扩张之外,深耕本土、做出特色才是破局之道。当金融服务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百姓生活,或许这就是桂林银行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写下的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