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5月7日讯(记者 王涵艺)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称,博裕五期美元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博裕基金”)通过其关联方拟收购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下称“北京SKP”)部分股权。交易完成后,博裕基金关联方通过财务投资间接取得北京SKP42%-45%的股权。
图片来源:截自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
交易前,Radiance Investment Holdings Pte. Ltd.(下称“Radiance 公司”)直接和间接与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联集团”)分别持有北京SKP 60%和40%的股权,北京SKP由 Radiance 公司和华联集团共同控制。
交易后,Radiance 公司继续间接持有北京SKP42%-45%股权,且仍保留对北京SKP的控制权,北京SKP仍保持本次交易前的运营管理结构,博裕基金关联方间接持有北京SKP 42%-45%的股权,与 Radiance 公司共同控制北京SKP。
股权交易背后的资本博弈与华联退场动因
北京SKP于2006年3月28日成立,是华联集团旗下的高端时尚百货商场,主要在中国境内从事百货零售业务。
“SKP”是新光天地Shin Kong Place的英文缩写,其前身为新光天地。新光天地是由台湾新光三越百货和北京华联集团共同打造的高端商业项目。
2007年,首家新光天地旗舰店在北京开业,引入了Prada、Gucci、Chanel、Fendi等多个奢侈品牌。2011年,北京华联集团成为新光百货大股东。2012年,新光三越退出新光天地。2015年,新光天地正式更名为SKP。
目前,SKP商场已在北京、西安、成都和武汉开设,位于杭州的第五家SKP正在建设中。
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公示信息显示,2024年,SKP在北京、西安、成都、武汉的四座城市的百货零售市场中,份额占比分别为10%至15%、15%至20%、10%至15%和0%至5%。
此次,华联集团“断臂求生”有哪些深层考量?有业内人士指出,北京华联集团彻底退出SKP股东行列,与其面临的资金压力密不可分。
天眼查数据显示,华联集团所持的40%股权因民事诉讼被冻结至2028年,冻结金额达400万股。这一法律纠纷或导致华联流动性紧张,而SKP作为其核心资产,出售股权可快速回笼资金,缓解债务压力。
此外,华联近年来在传统零售领域表现乏力,其超市业务在连锁百强榜单中排名持续下滑,战略收缩非核心资产成为必然选择。
博裕资本此次以财务投资身份介入,看似不涉运营权,实则暗含多重布局意图。其管理规模近100亿美元,核心出资方包括新加坡淡马锡和李嘉诚基金会,擅长投资高增长行业头部企业。
SKP虽短期承压,但作为中国高端零售的“基础设施级”资产,其全球95%以上奢侈品牌入驻品牌壁垒、年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的高净值客群和全球第一的坪效优势,仍具稀缺性。博裕或通过资本运作进一步释放SKP价值,同时为未来可能的上市铺路。
SKP业绩分化:结构性矛盾与创新突围
不容忽视的是,SKP近年加速全国布局,但旗舰店北京SKP却在2024年遭遇销售额同比下滑17%的困境。
由于SKP本身不属于上市公司,且北京华联集团未将其并表,目前未有得到SKP官方确认的年度销售额数据。
如按照联商网等第三方的统计数据,北京SKP此前曾连续6年蝉联中国高端商场“店王”, 在2020年更是一度超过英国哈罗德百货,成为全球店王。
但在2024年,其销售额同比下滑17%至220亿元,被南京德基广场以245亿元的销售收入超越。
这一分化暴露其模式矛盾,首先,是地域竞争加剧,以南京德基广场为例,其“超大体量+奢侈品矩阵+场景化体验”,如艺术展览、网红餐饮的策略更契合Z世代需求。
其次,是运营模式固化,SKP依赖“高冷”奢侈品直营模式,而武汉SKP引入华为、李宁等国潮品牌,打造时尚街区K大道的尝试显示,本地化创新或成破局关键。
贝恩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呈现“哑铃型”分化:年消费超500万元的超高净值客群和二手奢侈品、轻奢等性价比追求者,两端增长显著,而传统中高端消费萎缩。
SKP若延续单一高端定位,或将错失下沉市场机会。武汉SKP一季度销售额环比增长25%,其“高端+国潮”混搭策略或为行业提供新范式。
从政策红利看,北京SKP作为首批“即买即退”试点,2024年离境退税顾客增长104%,成都SKP相关销售额增幅达224%。随着中国放宽签证政策、提升免税购物额度,SKP有望依托政策杠杆,进一步截留境外消费。
麦肯锡预测,202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将超4000亿元,但年增长率仅1%-3%。专家指出,博裕的财务投资属性可能更关注短期回报,而SKP的长期增长需持续投入。二者如何平衡,将考验资本与运营方的协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