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信达澳银基金:一人管理近半资产,是自信还是畸形?

信达澳银基金:一人管理近半资产,是自信还是畸形?


作者|泷月岗 编辑|曹杰军

2021年的信达澳银贡献出了全行业排名第五的混合型基金,但无限风光之下,信达澳银不健康的管理团队蕴含着未知的风险。

按理说,规模越大的基金公司跑出优异成绩的基金产品的概率远大于中小基金公司,一来是更多优质的基金管理人才以及市场资源会更容易向头部基金公司集中,二来由于头部公司体量更大,基金数量以及基金规模都会更占优势,出现超额回报的基金产品的概率自然会大于中小基金公司。

但在睿蓝财经整理市场中的基金产品时,发现一只在2021年年度收益率超过70%的基金,竟是出于一家小规模的基金公司。不过,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冯明远却一个人管理了基金公司近半的资产规模,这实在让人吃惊。

小身材,大拳头

信达澳银基金成立于2006年6月,是由信达资管与澳洲联邦银行旗下的全资公司康联首域共同发起成立,根据其自身的说法,“信达澳银是中国国内首家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是澳洲在中国合资设立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来头不小,但外来的和尚能念好经吗?

信达澳银基金:一人管理近半资产,是自信还是畸形?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整体来看,信达澳银的规模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从创立开始到2020年,第二个阶段是从2020年至今。

2020年前,信达澳银的管理规模基本保持在200亿元规模区间内,增长势头明显较弱,但2020年后,信达澳银的规模开始指数型增长,如今已增长至763.5亿元(截至2021-12-31,包含货基和联接基金)。

尽管增长势头凶猛管理规模来到新高,但放在基金市场的大池子却是掀不起一点浪花。

截至2021年末,市场中基金公司平均管理规模为1425.77亿元,相当于两个信达澳银。以规模计,目前信达澳银以763.5亿元的规模在全行业189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5位。

同时,信达澳银基金截至2021年年末,基金经理人数也仅有18人,对比其他基金公司在规模与基金经理人数上都并不存在明显优势,那优异的业绩是怎么来的呢?

混合型基金强势,偏股型位列第三

尽管规模上信达澳银并不占优,但其似乎找到了一条合适自己发展的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信达澳银基金:一人管理近半资产,是自信还是畸形?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根据2021年年末信达澳银的产品结构来看,混合型基金产品占全公司产品的比重已经过半,达到53.08%,而稳健类的货基与债基的比例十分小,二者合计也仅有22.25%,也不及股票型基金的比例。

起码从结构上来看,信达澳银的进攻架势还是摆得很足的,大量的产品布局风险更大也收益更高的产品,在投资风格上是十分激进的。当然这自然也是双刃剑,“干好了一年吃饱,没干好明年潦倒。”

而2021年信达澳银的混合型基金与偏股型基金表现得十分不错。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1年信达澳银混合型基金年收益率为22.35%,同类公司为9.85%,同类排名17|135;偏股型基金则更加优异,年收益率为40.28%,同类公司为10.61%,同类排名3|130。

很难想象这样一家中小规模的基金公司的偏股型基金年收益能够位列同类产品第三名。

管理团队分化明显,一人管理近半资产

能将自身产品推到行业前列自然少不了基金经理们的付出,但信达澳银的管理团队却实在有些畸形。

信达澳银基金:一人管理近半资产,是自信还是畸形?


以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为Y轴,年化波动率为X轴,建立坐标系,可以得到大致得到基金经理的管理情况,而图标圆点则代表了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规模。

可以看出,冯明远是在坐标系中最为显眼的那个点。

目前,冯明远共管理12只基金产品管理规模达367.76亿元,已接近信达澳银总资产规模的一半;而如果加上曾国富共管理9只基金产品,管理规模则达到为485.17亿元,已大幅超过信达澳银总资产规模的半数以上。

小到产品赚不赚钱,如何持仓,大到公司的投资风格、投资策略恐怕都已经与其息息相关。

所以对信达澳银面对如此的情况,选择了在2021年将冯明远升任为公司副总。近两年,将旗下的明星经理升为公司副总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2020年,易方达升任了张坤、陈皓、冯波等五位基金经理为副总;2021年,鹏华升任王宗合和梁浩,景顺长城升任刘彦春。

升任副总可以看作是一种奖励,亦可以看作是一种绑定、一种约束。大多数明星经理在升任副总后业绩都出现了“镇痛调整”的情况,而对于规模更为集中的信达澳银,蝴蝶翅膀的一次扇动或许都能成为龙卷风。

目前,冯明远在管的12只基金产品中,有完整2021年业绩数据的有8只,其中这八只基金年度收益率均在30%以上,真可谓是下金蛋的鸡了。但养鸡场里不能只有一只鸡会下蛋,基金公司里也不能只有一个经理能赚钱。

2021年,信达澳银有完整业绩数据的基金共有37只,收益率为正的有25只,收益率为负的有12只,也就是有32.43%的基金产品是出现亏损了的。

市场规律也已经清晰地表明了,没有谁能一直收益长红,也没有谁能够始终在市场中屹立不倒。严重依赖于某一位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进行业绩产出,显然是不健康的更是畸形的。

作为明星经理、鹏华副总的王宗合,在2020年也是国民经理,而2021年却屡屡碰壁,收益惨淡,直接给投资者“拔气管”,如果王经理并非身在鹏华而是在信达澳银,那信达澳银可以承受过半资产严重亏损的损失吗?这也是信达澳银激进投资策略的一部分吗?

在投资中总说要分散持仓,分摊风险,怎么到了基金公司手里,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睿蓝财经(ID:ruilan808)


注:本文转载自睿蓝财经(ID:ruilan808),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