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不相信。
精英群体与底层人民的撕裂之大,超出预期。
等了数个小时,没有等来腾讯方面的辟谣,但等来了数个圈内大佬的转发或点评。
5月16日,小马哥刚刚公开发表了《用共创的方法,去做难而正确的事》一文,在其中大谈“为国家与时代”、“可持续社会价值”、“国家与社会的期待”等充满担当的努力方向。
随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转发了这样一篇文章,指着“部分网友”的鼻子开骂。
01
一直以来,深圳马以及其治下的腾讯,都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和敏感性,长期秉持着谨言慎行的态度,闷声发大财。
此前,我们也曾在《腾讯的上限与下限》一文中将这种高度务实的经营态度总结为:
识时务,不执著。重结果,轻理念。
不硬顶着理想去拔高,也不硬顶着监管压力去悬崖边赚危险的钱。
截图传出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朋友都认定了这张图是假的,很大原因就是基于对腾讯的过往认知。
从互联网金融到云计算到元宇宙,小马哥从不缺席,但也绝不会做出头鸟——同时在风险来袭之前,腾讯也表现出了充分的敏锐嗅觉,每次都能跑得比香港记者还快。
班上最乖的孩子变得叛逆了——这不是最可怕的,不过是个案问题,有病治病。
比这更可怕的,是认知的撕裂与偏差,即所有精英圈层的人,都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哪怕是班上最乖最怕惹事的孩子,都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安全,不会引起任何舆论反噬的言行。
这就是脱离群众了。
02
关于复制转发的那段话,我们可以分为三部分。
1、他们不懂经济,尤其不懂得企业与自身利益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相关原文:
企业可以破产,但不可以裁员;企业可以破产,但不可以加班。至于什么叫中国经济,他们不懂,也不关心。
2、他们不光不懂,还好高骛远,设定过高的目标,其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相关原文:
他们唯一关心的中国经济就是芯片和所谓的硬核科技,至于衣食住行,都太俗不可耐了,不重要。
3、他们的个人素质非常低下。
相关原文:
当然,如果他们叫的外卖晚了十分钟,他们可是会骂娘的,骂起外卖小哥来比谁都狠。
以上,一大段真假掺半的指责。
借由真实的行为表象,试图用臆断的诛心之论,塑造出一群极为糟糕的底层弱智群体。
03
我们来分段解析。
第一段。
“企业可以破产,但不可以裁员;企业可以破产,但不可以加班。”
这是真的,他们确实是这么想的。
“他们不懂经济。”
这也是真的。不过,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懂”经济?
“也不关心。”
半真半假,主语替换。他们确实不关心那些可能会破产的企业,但对于中国经济,还是比较关心的——哪有鱼不关心水质的道理?
第一段的重点来了。
通过一大堆实话的堆砌,原作者成功暗示了一个想当然的结论:“民众希望企业可破产但不可裁员加班,是因为不懂经济,既要又要。”
但事实上,这是因为在存量时代下,所有人都意识到“做大蛋糕”的路径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聚焦到了“重新分蛋糕”的议题上。
群众可能不懂经济,但他们非常朴素地意识到:“未来的超额收益”和“当下的确定权益”,我起码要占一样。
他们可以为了明天的更大蛋糕忍受加班和高内卷竞争,也可以接受几十年如一日但稳定且强度适中的工作,但你不能一样都不给。
既要又要的从来都不是老百姓,反而恰恰是既得利益群体。
面对经济发展的换挡期,精英群体无法接受高速增长的结束,同时也痛苦于底层升级的艰难,在这种情形下,本能地将代价更多的向下转移。
这是符合人性的。困难来临之时,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没有资格置身事外。精英自保,集中力量解决困境,底层承压死扛换取时间缓冲,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但弹簧也有阈值,死扛的时间和力度不可能是无限的。
现在的情况是,底层已经作出了自己的牺牲,精英却迟迟没能做出成绩。
熬过这一切需要时间我们都知道,但你不能得了里子还想要面子,裁员和内卷疯狂笼罩之时,连群众的抱怨都要捂嘴。
第二段,芯片与硬核科技。
(只关注硬科技的)行为是真的,(但虚荣心作祟的)动机是假的。
“俗不可耐”并不是大众不关心“非硬核科技”的理由,朴素的爱国情感与本能的危机感才是最直接的原因。
在贸易战与“卡脖子事件”的频频发生之后,人们意识到21世纪初的合作模式已经无法持续。
通过对出口工业的补贴,包括资金、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等各种要素的不对等交换,使得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突飞猛进,但由于规模的巨大,同时也给整个世界市场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冰河世纪》中,有一只从小被麝鼠家庭收养的猛犸象,由于从小同她的麝鼠兄弟们一起长大,所以她习惯于跟大家一样在树上跳来跳去。
当她个子娇小时,没有问题。但当她渐渐长大,她的吨位就明显超出了树枝的承受力。不管愿意与否,她都得离开树枝,去寻找自己的广阔草原。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
发展芯片与硬核科技的本质,是将更多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
也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教育不断升级带来的衍生后果。
劳动力升级,中低端制造产业的外移,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高新科技,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
此外,沿袭第一段的逻辑,想从存量时代再次升级至充满希望的增量时代,唯一的康庄大道只能是新的技术以及新技术衍生的全新消费场景。
但在博弈关系中,精英的主动权要远大于底层群众,跑路、摸鱼、骗投资的可能均客观存在,而民众只能通过语言舆论施压,来达成督促目的。
回顾过往,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互联网大发展都遵循了这一道路,新的技术催生了大量的消费场景,每一次也都如期带来了繁荣时代。
很抱歉的是,留给一代人躺着吃老本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但换一个角度来说,你们居然可以连着做两次英雄。
第三段,“不体谅外卖小哥云云”,纯粹的骂街,不展开。
总体而言,这三段话分别从“员工不体谅企业”、“社会对我们要求太高”、“消费者贼难伺候”这三处下手,疯狂地挠在了企业经营者的痒痒肉上。
精神世界持续高压的处境下,被体谅到爽飞是可以理解的,但切不可真的信了“底层脑残我压榨/躺平无罪”的诱导,尤其不可陷入对人民群众粗暴标签化的简化认知。
一旦真的走向全然互不理解的对立面,必将在执行层面遗祸无穷。
04
最后再来谈一谈那篇刷屏的文章本身。
总体来看,诉求是比较清晰的。
抛开情绪性引导内容,摆到明面上,谈的比较多的是“防疫政策”。
没有直接点明但贯穿始终的是“政策救市”。
我们先来谈第一个。
疫情当前,每个人都很痛苦,当前的动态清零政策,是两权相害取其轻的明智抉择。
看似是政策的执行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问题的根源在于灾难本身。
关于共存,国外有一个优势,叫“应死尽死”。这个优势我们要不起也不可能要,人民生命安全大于天,这是基本国策。
此外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旦放松防控必将造成进一步的医疗挤兑,到时候就不仅仅是新冠致死的问题了。
北京、上海或许真的没问题,但甘肃呢?山西呢?贵州呢?
一个县城的急救床位有多少个?数十个罢了。
新冠生病了要不要救?产妇大出血要不要救?车祸要不要救?老人病危要不要救?同时发生之后,救哪个?
生命是没法放到天平上去称的。但医疗资源有限时,就是在逼着全国各地去做这一道选择题。
再来谈第二个问题,关于“政策救市”的讨论,从来都不是“救不救”的问题,而是怎么救,救哪里,即政策空间和发力方向的问题。
5月6日消息,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进一步挖掘县域经济的需求活力。
房地产方面,今年开年以来,全国有超60个城市调控政策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涉及放松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统计利率、放松限售限价等。
银行方面,5月20日,央行宣布降息,5年期LPR下调15个基点至4.45%,创2019年8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治国之道,无外乎内政外交。
2021年,得益于疫情防控的优异成绩,我国短暂地迎来了一段外交压力最小的黄金时期。
在那一阶段中,我们以雷厉风行的手段解决了国内教育资本化、互联网平台垄断、房产泡沫化的长期隐患,同时对医疗,医美,直播等多个其他争议领域进行了适当的节奏把控。
2022年本就是一个消化之年,意外叠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冲击之后,使得经济的困境再一次升级。
此外,在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下,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巨大影响又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不足的隐患挑战。
过于粗放的救市必然是被收割的命运,我们的金融精英们在资本战场上的跟风与弱势早已在无数次历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县域经济,房地产,LPR下调但不降短贷,以及新基建,消费券等政策的推进,精准地把重点落在了后富人群和长期资产上,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资本外逃的风险,充分体现了国家智库定向救市的水准在线,又岂是真的“没人关心经济”?
回到本文主旨。
事实上,让我们感到担心的,是部分精英圈层对于人民史观的摇摆。
小马哥的转发只是一个缩影,据观察,大量的精英群体或者自诩为精英群体的人,打心底对当下的民众思潮难以认同,并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不愿意去深入探寻了解其背后的逻辑脉络。
对人民大众的力量缺乏敬畏,轻率地将民众的诉求归结于愚昧,将过往的成功归结为某一小部分群体的个人奋斗,并寄希望于对某些大人物或政策施加压力来拯救自己的现有处境,这将直接导致对于时代阶段的误判,对巨大力量的无视,进而酿成难以挽救的苦果。
图书管理员早已告诫过了:“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先低下头,然后去理解,团结,奋斗。
大家理应是一条战线的。
Lo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