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进度较同业滞后,华虹半导体募资扩产抢占中低端市场


研究员|小梨 编辑|曹杰军

科创板年内最大IPO,华虹半导体表现如何?

11月4日,晶圆代工的又一猛将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向上交所科创板提交IPO申请,正式向A股发起冲刺。

此前,该公司已经成功在港挂牌上市。若成功回A,将有望与中芯国际这一龙头企业在港股之外,再度展开同台比擂。

一、华虹半导体的上市背景

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于2014年登陆港股上市,股票简称:华虹半导体。此次拟登陆A股科创板上市,简称:华虹宏力。

华虹半导体是中国第二大的晶圆代工厂,目前有三座8英寸晶圆【1】厂和一座12英寸晶圆【2】厂。截至今年一季度,合计8英寸约当产能达32.4万片/月,仅次于中芯国际。

截至2022年11月10日,港股股价为23.20港元/股,总市值303.12亿港元。


此次IPO,华虹半导体拟募资180亿元,规模超过港股市值的一半还有余。仅次于中芯国际(532.3亿元)和百济神州(221.6亿元),在整个科创板位居第三,年内居科创板首位。

其中,投入最大的是华虹制造(无锡)项目,总投资预计67亿美元,计划使用募集资金125亿元,占募资规模的69.44%。该项目计划建设一条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投产后预计产能达到8.3万片/月。

二、睿蓝观察:中芯国际、晶合集成

1.毛利率37.20%,尚不及同业

2021年,对华虹半导体来说是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华虹半导体首次实现营业收入破百亿、达106.30亿元,同比增长57.78%;归母净利润16.60亿元,同比增长228.41%。

此番增长的背后,12英寸晶圆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了主要的增量。自2019年,该业务产线开始投产,随着产能爬坡、工艺逐渐稳定,业绩快速增长。2021年,12英寸圆晶产品的收入达31.00亿元,同比增长610.85%,占总收入的比重同比提升22.89个百分点,达29.36%。

但与同业相比,华虹半导体的盈利能力尚有不足。(由于晶圆代工A股上市公司较少,以下选取上市公司中芯国际以及上半年开启IPO的晶合集成作为可比公司。)

尽管华虹半导体的业务已经进入上升期,但与龙头中芯国际相比,毛利率始终低于后者。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二者业绩均有较大进步,但华虹半导体的毛利率仍低于中芯国际2.7个百分点。


与同样准备上市的晶合集成相比,后者尽管是近几年新成立的公司,但凭借主要的12英寸晶圆代工业务,已经扭亏为盈。2021年晶合集成的毛利率达45.13%,高于同期华虹半导体17.04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本月才发布招股书的华虹半导体,财务数据仅更新至今年一季度,图中三季度数据为该公司港股财报中披露。

2.募资抢占市场、技术发力不足

招股书中,华虹半导体还结合自身定位提出了“8英寸+12英寸”及先进“特色IC+功率器件”的两大发展战略。

这与其当前的技术水平也密切相关。


根据东亚前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华虹半导体当前的制程【3】范围最优仅达到28nm,主要向客户提供从0.35微米至65/55纳米等制程节点范围的中低端芯片产品。这一水平尚未能进入先进制程的技术范围(22nm以下),节点研发进度滞后。

这不仅与已经发展至10nm以下的国际大型企业相去甚远,较中芯国际也有着不小的差距。虽然中芯国际受到美国制裁,10nm以下制程受阻,但早在2019年时已发展至14nm。

当前的华虹半导体,虽然受益于高涨的行业景气度,业绩增长迅速。但在先进制程领域,还没有实现比较有效的突破。

此外在发展进程上,由于产能处于饱和运行状态,华虹半导体在招股书中指出,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收入规模及盈利能力的提升。

因此本次登陆A股科创板,华虹半导体发起IPO的绝大部分投入,是要在12英寸晶圆的产线上加码,致力于抢占成熟制程产品的市场,但在技术层面的进一步规划,并没有具体的披露。

三、来自市场的观点:

  • 《穿透IPO》作者程梦瑶发现,该公司的重要高管王鼎和核心技术人员孔蔚然均是美籍华人。而在美国新规的背景下,“相关美国籍人士将面临放弃在中国市场的工作机会或者被BIS处罚的两难选择。因此,孔蔚然、王鼎未来能否继续履职仍是未知。”【4】

  • 《中国基金报》记者文夕认为,华虹半导体的业绩增长主要依赖新兴领域,而传统领域业绩并不理想。同时指出,“随着2023年部分产品价格或出现松动、同时公司无锡12寸厂新增产能折旧增加,公司净利润存在同比下滑可能。”【5】

注解与参考:

【1】8英寸晶圆:工艺节点0.35µm至90nm

【2】12英寸晶圆:工艺节点90nm到55nm

【3】制程:当前工艺多以nm为单位,预计到2025年之后,制程工艺将达到“A14”(14埃=1.4nm)。

【4】《毛利率增长停滞,华虹半导体四成净利来自政府补助》,来源:乐居财经《穿透IPO》

【5】《回A芯片巨头业绩超预期,二级市场不买账,机构最新研判》,来源:《中国基金报》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睿蓝财经(ID:ruilan808)


注:本文转载自睿蓝财经(ID:ruilan808),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