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往事并不如烟

摘要:这几天,好像地球人都知道潘石屹要跑了。


这几天,好像地球人都知道潘石屹要跑了。

在3月10日早间,路透社报道称“黑石集团拟以每股6港元、总价40亿美元的价格将SOHO中国私有化,并接管SOHO中国的相关债务,有关交易细节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敲定”。

这一在往常岁月里本该掀起惊涛骇浪的消息,在这个非常时期,仅仅涌起一朵微小的浪花。

不过,在3月11日晚些时候,soho中国发布公告称,公司在与海外金融投资者洽谈,以探讨进行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其可能导致就本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份作出全面要约。

有人说,soho官方公告就像一个无肩带胸罩,局内人对于其中内幕早已烂熟于胸,但局外好事者只能痛骂官方暧昧的言辞。

对此,号称言辞见长的潘老板没有按照惯例,摆摆手,扶着黑框眼镜,谈笑风生:

这一次,潘老板甚至都没有站出来澄清,告诉大家我不会走。

3月14日,潘老板近期很少更新的微博上,转载了“三哥慢时光”一条弹唱微博《我怎么哭了》,前一位转载的媒体人刘春说到:

往事如烟。

也许,当人开始认真怀念过去,心就老了。这一次,潘老板或许真要跟SOHO中国说再见了。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印象中的潘石屹,早已对自己和世人说过了再见。

01

在地产圈里,关于潘石屹的发家传奇,有这么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1988年,潘石屹从体制内辞职下海,先到深圳搬砖,后跟随牟其中南下海南,承包砖厂,投身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

如果时间有聚焦点,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发财这门学问,岸上的很多人或许会说:

胆子要够大。

从甘肃天水出来的农村小伙潘石屹,在时代下看到了资本的秘密,跟着周边人接触了地产,和冯仑一起学着借用银行杠杆资金在海南炒起了地皮。

潘石屹在海南迎来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也迅速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不过,世事难料,潘老板从他送出的一袋橘子,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据传,潘石屹有一天去政府部门办事,买了5斤桔子慰问工作人员,不经意间竟看到了海南房地产的核心文件——海口不过30万人,炒地公司却有18000家。

潘石屹当时就震惊了。在那个泡沫横飞的天涯海角,原来一切都是虚假的繁荣。他立马说服冯仑抛空了所有资产,几个人带着钱连滚带爬地逃回了北京。

事实证明,即便当时房地产已经算作国势所趋,但在特定条件与地点里,投机主义依旧斗不过经济规律。

从尸横遍野的海南成功撤离,按幸存者偏差的说法,潘石屹在随后几年真正飞黄腾达后,这一经历成了他商海旅行里最为传奇的一笔。

但反过头来再想,现如今潘石屹的真选择套现走人,眼光是否也像二十年多年前一样敏锐呢?

早些年,社论曾刊登过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

这一次,当种种迹象表明潘石屹好像在玩真的,人们纷纷将潘石屹与李嘉诚相提并论。

但显然,如果潘老板的资产能与李嘉诚五五开,那么相信疫情热点即便再能引流,现在大家讨论最火该是:

潘石屹,你真是个xx贼!

潘石屹本不可以与李嘉诚成为同一量级,潘石屹最后仅仅收获几百个小目标,很可能就即将宣告自己商业生涯终结。

俱往矣,在大西洋彼岸的那一边,号称买下半个英国的李嘉诚,现如今在疫情爆发后或许也会质疑自己:

当初为什么要相信英吉利海峡的风景会更美呢

年龄稍大的那一批60后、70后的企业家,在办公室的最深处,很多都拜着关公。

很多人不信风水,但有时候,也不得不信命。

02

现如今潘石屹的soho中国的体量,即便大浪淘沙,放在中国滚滚浪潮的企业中,也足够让互联网圈的众多后起之秀望尘莫及。

但世间的事,很多就遗憾在一句:

我本可以。

在soho中国最辉煌的2010,曾一度对标万科,誓夺中国房企的头名。但令人难堪的是,几年过去soho中国在2019年的营业额,甚至不如小字辈的碧桂园单个楼盘的销售额

可是,若要问潘这些年的最大的遗憾,或许不是现在将soho中国放手出去,而是在早些年,潘老板被两个女人掐住了命运的咽喉。

准确的来说,是一个

在海南回京后,潘石屹认识了高盛年轻分析师、归国女精英张欣。

据说,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站在张欣面前离过两次婚的小潘,穿着紫红色西装,白皮鞋,戴眼镜,头有点秃,没出过国,一句英语也不会说。

虽然不免好奇,这两人爱情是不是需要翻译。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归国女精英与中国创业的结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甚至可以当做东西方经济交流的一个范本,来供现在学者研究。

不过,就如同李国庆和俞渝的结合,那段特殊时节下的婚姻,除了生意,哪来花里胡哨的爱情。

即使如此,在两人认识的第4天,潘就向张求婚了。1994年,张欣成了潘的妻子,也成了其合伙人。第二年,老潘和冯仑闹掰,拿着从万通分家得来的一百万,和张欣一起开了夫妻店。

随后,像童话故事里书写的那样,在90年代的这段春光里,这对小夫妻驾驶着爱的轮船,正式在中国房地产业中披荆斩棘,向着爱与钞票的方向大踏步行军。

当时,在将从海南的学到的高端金融知识——借银行贷款做杠杆撬动京城楼市后,潘石屹作为先驱者,将今天房企最大的法宝高周转玩得十分出色。

不得不说,潘氏夫妇的商人头脑与海归精英的审美视野堪称天作之合。

随着快速和分散销售的模式,及阳光遍地、纯木空间和简约风格的建筑,soho中国成功将商业与艺术变成了一种西式中产阶级的生活浪潮,在北上广深的年轻一代购房人群中奔腾不止。

在正式迈入21世纪后,潘石屹的身家也水涨船高,一举成为圈子里叱咤风云的大佬。

更重要的是,这个渐渐秃顶的男人在当时即使不是当时最大的房地产商,但潘老板出书、演讲、拍电影、搞沙龙,将玩票表演的出神入化,风头无量。

开发完建外SOHO后,这对经常发起各种高大上艺术与建筑沙龙的夫妻档,也成了中国最著名的地产商之一。

从这一点上说,比起碧桂园热衷农民发明家与制造机器人的杨国强老师,潘老板在十几年前的趣味,真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在上世纪80年代,杨振宁在高能物理界发出这么一句感叹:

”the party is over“——盛宴难续。

盛宴难续,这对风光无限的潘老板来说,在2005年闹得满城风雨的婚外恋里,已经提前向世人说出了再见。

03

有一个大家默许答案的问题:

若要问一个商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答案都会指向利益。

但若要问潘石屹这类能够在现代中国载入历史的大商人同样的问题,答案就很值得玩味。

金钱、权力、女人,这都是男人最原始的追求。但重新再让潘石屹选择一次,想必他率先会排除掉女人。

对于一个归国女精英张欣来说,传统女性的行事准则,根本无法调和自身强烈的自尊心。

当潘石屹在2005年坐实出轨后,横亘在soho中国上空的分裂意味就格外强烈。

最终的结果,soho中国并没有分裂,不过,张欣也彻底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抢班夺权。

出轨的代价是惨重滴,这点老潘深有体会。

潘石屹曾在2005年被妻子张欣严重限制出行,最后还将soho中国自己持有SOHO接近一半的股份,以馈赠方式转给了自己的合伙人兼妻子。

本来,老潘的商业故事到这就该步入尾声,但因为爱情,老潘不得不继续本色出演。

在2007年后,精英投资者思维主导的张欣,逐步将soho中国流程化上市,并给SOHO中国制定了一个精英型的发展战略:

坚持做商业地产,只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发展。

同样的历史背景,放在不同人的手里却有着不一样的解读。

彼时,万达和恒大迅速冲进二线城市。万达在2008年进入了福建、合肥、天津、石家庄、武汉、长春等地,拿了上千万平米的土地;恒大在那几年土地储备甚至迅速膨胀至5000万平米。

万达和恒大在二线城市的加杠杆、快打快消,和SOHO中国的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王健林和许家印们和保守的老潘张欣们,走上了不同的终局。

可就如爱情一样,错觉总是让人盲目乐观。

当时,SOHO中国的形势也是一片大好。不管是建外SOHO、三里屯SOHO的成功,还是香港资本市场的追捧,都给了张欣一种错觉——她甚至觉得自己能几年内能够超越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老大。

2010年是SOHO中国最高光的一年。销售额达到了创历史的238亿元,在部门会议上,张欣提出:

SOHO中国要在5年内超越万科。

不过没几年,SOHO中国员工再提到张欣这句话时,只能哈哈哈哈哈哈。

商业之所以值得玩味,不单有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更令人深思的是:

前人的错误,后人也会完美重复。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十年后的中国。当拼多多将眼光投放到五环外的中国,初时曾找到京东寻求投资时,却得到了不靠谱的答复。

或许,当归国精英的战略思维,开始降维思考中国经济的生长时,想要在脚下这片广袤的黄土地种树乘凉,最应该读的就是《傲慢与偏见》。

不要傲慢,也不要偏见嘛。

04

如今,当soho中国在近些年不断传出变卖资产消息,老潘故事的结局也渐渐浮出了水面。即使他自己并不愿意承认。

当潘石屹在2015年开始新业务3Q,入局商务写字楼,亦或是共享办公时,他对自己的东山再起饱富信心,不断重复着地产里最有名的那句话:

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但这么多年,老潘也该想得通透了,更珍贵的东西,其实是:

时代,时代,还是时代!

从2014年2月,SOHO中国以52.32亿元的价格将上海SOHO静安广场和SOHO海伦广场出售开始,到2019年非流动性资产只有636亿,2019年底又准备抛售价值80亿美金的8大资产

Soho中国已经在用自己的诚实的商业行动,宣告了自己时代的终结。

过去几年,SOHO中国一直深陷发展困局,自从2012年实现百亿利润的高光时刻之后,其营收和利润就一直在节节下滑。

根据今年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SOHO中国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仅5.65亿元,同比下滑了48.36%。

然而,比大数据更触目惊心的,是SOHO中国不断上升的空置率,办公室租不出去,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就以潘石屹最喜欢的望京SOHO为例,根据SOHO中国官方小程序SOHO公开出售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望京SOHO唯一自营的塔3,470件办公室空置的数量超过了60间,空置率达到了12%以上。

从当年的上百亿净利润,到现在半年挣不了十个亿,从当年的一房难求,到现在的大规模空置,如今的SOHO中国确实走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潘石屹此前曾表示:“在北京这样的城市,SOHO中国的租金回报率不到3%,但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超过了4%,这几乎是地行业最低的资金成本,但在此情况下,这意味着全年的物业经营仍然会亏损2%,这个生意怎么做呢?”

生意不好做,那就换个地方做。

这些年来,潘石屹对外宣称不会撤资中国,但私下里却在加速清仓,并且悄然在国外购入大批资产。

2011年开始,潘石屹夫妇通过家族信托投资了大量海外资产,先是斥资7亿美元买下纽约曼哈顿广场旁的港务局长途巴士站办公大楼,后又花费6亿美元收购曼哈顿公园大道广场的49%股权,接着耗资7亿美元联合巴西财团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大厦40%的股权。

同时,潘家大公子潘瑞也成立了Estates房地产公司,拥有多个大型地产项目,其中包括首个由华人主导的英国公寓品牌UNINN。

就在最近,从2019年12月18日至2020年1月14日,潘石屹注册了7家公司,且公司股东均为注册在境外的公司,注册资本从150万元至2亿元不等。

潘石屹内心也该明白,在这片大地上,自古至今,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势时。

但老潘的潜台词却是——那就换个地方,柳暗花明。可这算盘真能成真么?

05

潘石屹曾经感慨:改革开放后,我可以在北京建房子,在长安街上盖楼,这都像做梦一样。

在潘石屹这几年开始变卖资产时候,不时会传出这么一些呼声:

潘石屹吃了时代多少红利,怎么就想着从国家把资产转移出去呢?

但这些批判,站在在道德角度或许成立,但在商业角度对潘老板还是有些残忍——

他的梦都碎了,手上就只有几百亿了,你不觉得他很可怜吗?

但是,逐渐失去商业梦想的老潘,在道德层面也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此次疫情期间,潘家公子潘瑞公然发声:口罩都发不明白,还想碰我钱?

果不其然,他老爹真就一分钱没捐。

即使传言,当年老潘为了让小潘成为跟他妈一样的海龟精英,潘氏家族向哈佛、耶鲁上亿美金捐款,终获得了就读两所世界名校的门票。

不仅如此,SOHO中国在给中建三局和武汉凌云等合作商写的信中,在对合作商在建设临时医院的行为点赞同时,还不忘自我宣传:

中建三局是古北SOHO的承建商

自从武汉进入紧急状态以来,许多企业慷慨解囊,阿里系共捐款11亿;腾讯系共捐款15亿,恒大集团捐款2亿元,外加5000吨新鲜蔬菜……

而老潘除了在微博上喊“武汉加油”外,没有任何实质性动作,这也直接导致了潘石屹关闭了微博评论。

有人说,搞地产的,不意外。商人逐利,地产除了金钱的价值,还能有什么呢?

这些年,国内地产行业出了很多大佬,也在某个阶段里,成为了一批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但可叹的是,这些大佬们对此也深信不疑,甚至飘飘然以精神领袖自居,讲创业故事,爬个珠峰,写本成功学的书,玩的不亦乐乎。

但再回头来看这些所谓的地产大佬,多年来坐拥顶级社会资源,即使行业所限,但从结果上说,他们既没有带来实际的科技进步,也没有推动文化发展。

唯一对社会的影响是催生千千万万的房奴。

在商言商没错,但到了巨富的层次,在意的依然只是户头的数字,着实可悲。

其实他没变,他依然是当年那个单纯地想要出人头地赚大钱的农民。

错的是我们,误把这些由欲望驱使的投机者,当成了时代灯塔。

在潘石屹3月16日最新的一条微博中,他再度转发了“三哥慢时光”弹唱的微博老歌《送别》。歌曲最后唱到:

聚虽好,别虽悲,世事堪玩味。

内容来源: 华祥名

文/商业大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