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小米汽车,为什么被黑得这么惨?

摘要:雷军的幸福和烦恼。


作者|叶二 编辑|魏晓


属实是被逼到没办法了,小米汽车来了波釜底抽薪——直接整了个“答网友100问”,以回应市场疑问。


再直接点,就是为了反驳市场已有的谣言,以及为了防范之后可能再次萌生的谣言。


或是考虑传播接受度的问题,这“答网友100问”被拆成了上中下三集,将在三天内依次发布。


是的,这段时间,小米汽车被黑惨了。


据AI蓝媒汇(ID:lanmeih001)观察了解到,自从去年12月28日,雷军将一灰一蓝两辆小米SU7真车带上了发布会舞台之后,市场上关于小米汽车这个首款产品的声音不断,也不乏大量质疑。尤其是聚焦在“自研”、“价格”这两个关键维度上。


搞得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包括雷军在内的小米诸多官方账号,都不得不把辟谣放到案头上。



为什么会被黑这么惨,官方也有总结。


今天发布的“答网友100问”上集中,开篇答第一问,便是表达了“对小米汽车谣言这么多”的官方态度:


这次我们只是开了一场汽车技术发布会,热度这么高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一方面巨大的热度代表了用户对小米汽车的期待,我们真的很开心。一方面大量的不实信息、谣言和恶意抹黑也蜂拥而至,我们会及时澄清,我们也将坚决追究造谣抹黑者的法律责任。


痛并快乐着,这就是小米轰炸车圈之后的真实模样。


没有哪家车企(华为不造车),在刚进入车圈时,能获得小米汽车这般夸张的关注度。无论是当天的热搜,还是朋友圈,雷军以及小米汽车都实现了全网刷屏。


这是造车新势力圈中独属于小米的待遇。


原因正如小米官方自己所说——市场对于小米汽车,拥有极高的期待。这是小米汽车的“快乐”。


而一旦,市场的期待与小米汽车自己的战略规划出现偏差,或者相关信息没有准确传达,那么就会产生对应的质疑。这是小米汽车的“痛”。


目前市场聚焦在小米汽车“价格”与“自研”这两个关键维度上,正是如此情形的直观体现。


先说“价格”。


小米走上神坛的开端,正是小米在2011年以1999元价格发布的米1,一时石破天惊。不仅撕开了彼时毫不透明的智能手机业界价格真面目,同样奠定了小米“价格厚道”的标签。


再加上后来雷军高呼“硬件综合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等承诺,以及小米生态链的不断拓展,小米已然成为了“年轻人的第一台XX”梦想的实现者。


甚至市场也形成了一种心智——这事,只有小米能做到。


但放到汽车上,却出现了反差。


小米要造一辆能媲美保时捷、媲美特斯拉的Dream Car,其首款产品SU7正是这样的定位。


无论是雷军在发布会上说的,“9万9不可能,14.9万,也不用说了,要尊重技术”,还是小米官方发布会后就价格问题一直在对外辟谣,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外界看来,小米是要造一辆“年轻人的第一辆保时捷”,但价格可能却并非年轻人能够承担。


这种反差就成为了一个矛盾。


再说“自研”。


这不仅是期待,也是对小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长时间以来,外界对小米手机到底有没有核心自研技术,是存在质疑的,更有甚者,直接冠以“组装厂”的标签。


市场是期待并要求小米加大“自研”,尤其是华为被禁之后,整体的市场情绪更浓厚了。


放到汽车上,同样如此。


一方面是,当下新能源造车行业,国产厂商已经凭借自身核心技术站上全球舞台,你小米此时进来,同样得具备真本事,并且最好能带来一些技术创新体验。另一方面,华为也来了,把行业“自研”的技术含量,以及市场对“自研”的关注度再拉升一个台阶。


小米汽车的含“自研”量,也就成为了市场关注重点。


雷军在发布会上非常高调地介绍了小米的技术,包括小米超级电机Xiaomi HyperEngine、自研CTB一体化电池技术、超级大压铸 Xiaomi HyperCasting、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Xiaomi Pilot以及智能座舱Xiaomi Smart Cabin。官方口径称,小米在电驱、电池、大压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实现了众多全球第一、中国第一。


这些不可避免的,就成为了外界审视的点——你小米所说的自研,到底是否真自研,所谓的技术领先,到底是否真领先。


一旦有一丝信息传播失真或误解,可能就会立即放大。


比如小米超级电机。


小米一共正式发布了三款电机,并同时披露了一款已经实验实现的预研电机。其中,小米超级电机V6、V6s分别与联电、汇川联合研发,转速为21000转。同时,小米自研了小米超级电机V8s,转速27200转。


怎么理解这句话:小米既有电机是与供应商联合研发,也有自研电机,如果只看前者的话,那就否定了小米自研电机这一事实。刻意宣传后者的话,那就又夸大了,也不能就此怪罪市场产生质疑。


整体来看,对于小米汽车来说,市场对于其“价格”、“自研”的期待,即是机遇,也是枷锁。


并且更关键的是,这些所遇到的问题,并非无解。当产品力足够过硬,技术实力确实雄厚,自研含量着实很高,一切都可迎刃而解。


是骡子是马,就等小米SU7真车量产上路了。


来源|AI蓝媒汇 作者|叶二


AI财评
从财经视角来看,小米汽车的推出不仅是小米集团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是其进入高资本密集、高技术门槛的汽车行业的标志性事件。小米汽车面临的“价格”与“自研”两大挑战,实际上反映了市场对其品牌定位和技术实力的双重期待。价格方面,小米需要在保持品牌“性价比”形象的同时,确保汽车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这对其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自研方面,小米必须展示其在核心技术上的独立创新能力,以打破外界对其“组装厂”的固有印象,这对其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是巨大考验。小米汽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小米集团的市值和投资者信心,同时也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带来新的变数。小米汽车的未来,不仅关乎品牌形象的提升,更是对其综合实力的一次全面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