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博时基金权益产品规模缘何三年“腰斩”?

4abd262d-4157-452f-9a40-3a1b6f261cbd.jpg

  《笔尖网》文/笔尖观察

  谁也没有想到,万亿元规模的博时基金,旗下管理的权益产品规模在短短三年出现了“腰斩”。《笔尖网》发现,博时基金一方面是旧基金不断清盘,另一方面是集中发行新基金。

  博时基金权益基金规模“腰斩”到底发生了什么?新基金成立与旧基金清盘,哪一个先来?

  规模已经“腰斩”

  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2024年年末,博时基金管理总规模达10859.92亿的博时基金,总共管理基金产品699只。尤为注意的是,其管理的权益基金产品规模却出现了断崖式缩减。

  其中,博时基金旗下的股票型基金在2021年年末净值规模为79.92亿元,到了2024年年末这一规模仅为42.25亿元,下降了47.13%,接近“腰斩”。图示如下:

1.jpg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

  与此同时,博时基金旗下的混合型基金也出现了猛烈缩减。

  在2021年年末,博时系混合型基金净值规模合计1473.33亿元,到了2024年年末这一规模仅为675.13亿元,下降了54.18%。图示如下:

2.jpg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

  以权益基金为代表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由2021年年末的1553.25亿元,缩减至2024年年末的717.38亿元,整体降幅达到53.81%,

  另外,年内基金清盘榜上,博时基金稳占头席。到了2025年,新年一开始就看到博时基金位居年内基金清盘榜首位,不到一个月就已清盘4只产品。

  年内,博时基金旗下已有博时荣升稳健添利A、博时阿尔法回报A、博时鑫润A、博时研究优享A四只产品触发清盘,分别在1月28日、1月22日、1月17日、1月16日被清盘。以博时荣升稳健添利为例,截止最后运作日其规模仅为0.17亿,触发基金规模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5000万可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是否清盘的条件,2025年1月22日该基金持有人大会审议通过终止基金合同。

  针对博时基金权益产品的规模下降,业内人士分析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投资业绩持续低迷,另外其核心团队动荡与人才流失也是一大主因。

  亏得怀疑人生

  整体来看,博时基金旗下的权益产品业绩持续低迷,甚至明星基金经理也开始怀疑人生。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规模占比较大的混合型基金不管是近六月、近一年,还是更长考察期的近三年、近五年,都出现业绩跑输同类的情况。

3.jpg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

  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4月16日,博时基金旗下的混合型基金近六月、近一年平均回报率分别为1.15%、4.89%,同期同类基金的平均回报率分别为1.89%、7.67%。除了上涨时滞涨,博时系混合型基金在市场下跌时出现了深跌,以近三年为例,博时基金旗下的混合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8.95%,而同期同类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为-7.89%,在抗跌方面,博时基金又输一筹。更长远看,近五年,博时基金旗下的混合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4.46%,而同期同类基金的平均回报率高达19.25%,足足跑输同类14.79个百分点,落后近八成。

  比如博时汇兴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成立时也是顶着“百亿规模”光环诞生的,成立时规模147.19亿,截至2024年年末规模已经缩水至60.24亿元,成立以来的短短4年回报率下降36.53%,规模缩水59.07%。

  《笔尖网》观察到,博时基金旗下已经有权益类产品亏到明星基金经理卸任,2024年下半年博时基金多名明星基金经理相继卸任多只产品,直叫人怀疑人生。

  2024年7月30日,陈鹏扬卸任博时优选成长灵活配置、博时价值臻选持有期两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其中价值臻选亏损近50%。两个多月后,2024年10月17日,陈鹏扬又相继卸任博时荣升稳健添利、博时成长精选两只产品的基金经理。

  博时基金旗下另一个明星基金经理曾鹏,也在2024年7月相继卸任多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其卸任的那几只产品的表现实在是有点惨不忍睹,亏损幅度最大的也接近50%。

  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博时基金并没有想如何“盘活”原有基金,而是不断开疆扩土,不断发行新产品。目前该基金公司正在发行的新产品有6只,且均为权益类产品,分别是博时卓越优选混合A、博时卓越优选混合C、博时上证科创板综合价格指数增强A、博时上证科创板综合价格指数增强C、博时中证A50ETF、博时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

  新基金成立与旧基金清盘,哪一个先来?《笔尖网》将持续关注。



AI财评
【财经锐评】博时基金权益规模"腰斩"暴露三大硬伤: 1. **业绩塌方拖累规模** 权益类产品近五年跑输同类14.8个百分点,明星产品净值回撤近50%,反映投研体系失效。混合型基金规模三年缩水54%,印证"业绩-规模"负循环已形成,这与行业头部机构近三年主动权益平均12%的年化收益形成鲜明对比。 2. **清盘潮暴露风控缺陷** 2025年开年即清盘4只产品,多因规模跌破5000万红线,暴露产品线规划粗放。对比同业,同期全行业清盘基金仅15只,博时占比超25%,显示存量产品管理严重失血。 3. **饮鸩止渴式扩张存疑** 在旧基持续失血背景下,仍密集发行6只权益新品,这种"重首发轻持营"策略恐加剧资源分散。当前市场环境下,新发ETF同质化竞争激烈,若无差异化投研支撑,恐难逃"发一只亏一只"魔咒。 (2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