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普医疗净利与营收双双大幅下滑 业绩困局如何扭转?

  《笔尖网》文/笔尖观察

  在资本市场的长河中,乐普医疗曾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凭借其在心血管领域的优势地位和一系列看似成功的并购举措,被冠以“心血管第一股”的美誉,其并购“神话”也为市场所津津乐道。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乐普医疗却面临着业绩大幅滑坡的尴尬困境。

  《笔尖网》关注到,乐普医疗是心血管疾病领域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板块涵盖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

  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10,326.91 万元,同比下降 23.5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4,693.77 万元,同比下降 80.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22,143.04 万元,同比下降 80.28%。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73,464.39 万元,同比下降 25.82%。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457,310.02 万元,较期初下降 1.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 1,520,142.14 万元,较期初下降 4.8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 1.59%。

  曾经乐普医疗在心血管领域深耕细作,凭借核心技术和产品,逐步站稳脚跟。其并购战略更是被视作拓展业务版图、提升竞争力的妙招。通过收购众多相关企业,乐普医疗试图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效应,打造心血管疾病全产业链的生态体系。

  而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也如影随形,《笔尖网》关注到,2024年基于公司的审慎评估,商誉和其他特定资产共发生减值损失合计 25,128.09 万元,其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影响为 21,666.94万元。主要包括:收购苏州博思美形成的商誉净额为 8,910.17 万元,计提减值准备 5,928.22 万元,收购乐普装备形成的商誉为 934.28 万元,计提减值准备 366.56 万元;公司的应急产品存货经过审慎评估,计提减值准备 13,575.09 万元;公司自研的新冠 POCT 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1,578.97万元;公司购入的艾塞那肽及奈西立肽药品的相关技术中止研发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共3,679.24 万元。

  相关领域人士指出,对于医疗企业而言研发是企业前进的关键动力,加大对研发投入的力度,努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是相关企业追寻的发展道路。只有凭借真正领先的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乐普医疗的业绩面临大幅下滑的局面,但这也是转变的好时机。希望乐普医疗能够以此为契机,实现蜕变,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




AI财评
**财经视角点评:乐普医疗的并购神话与业绩困局** 乐普医疗的业绩滑坡(2024年营收降23.5%、净利降80.4%)暴露了其激进并购战略的后遗症。尽管通过并购快速扩张了心血管全产业链布局,但商誉减值(2024年计提2.5亿元)和资产减值(如新冠POCT技术、药品研发中止)成为拖累利润的关键因素,反映前期估值泡沫和战略误判。 核心问题在于:1)并购协同效应未充分释放,部分标的(如苏州博思美、乐普装备)业绩不及预期;2)过度依赖外延增长,内生创新能力不足,研发管线(如艾塞那肽技术)折戟显示技术转化风险;3)疫情后应急产品存货减值,凸显业务抗周期能力薄弱。 未来破局需聚焦:1)优化资产结构,剥离低效资产;2)加大核心器械/药品的研发投入,平衡并购与内生增长;3)强化现金流管理(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降25.8%)。若无法扭转技术竞争力短板,其"心血管第一股"地位或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