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5月6日讯(记者 敖玉连)一级大基金集体踏空泡泡玛特后,二级其实也没几个基金经理抓住了暴涨。
两年半的时间,泡泡玛特(9992.HK)股价翻了20倍:从2022年10月28日的9.8港元/股,涨到2025年5月6日的195港元/股,市值超过2600亿港元,妥妥的“新消费第一股”。
不过,黎明前蛰伏的基金太少,高光时簇拥的基金太多。2023年底,股价20港元,15只基金重仓;2025年一季度末,股价153港元,207只基金重仓。
加入港股通四年来,重仓基金数量和泡泡玛特股价走势同频,公募追涨杀跌趋势明显。
“上市之后,我们发现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也这样,乐观的时候大家盲目乐观,悲观的时候盲目悲观。”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因为独特》一书中如此感叹。
找卖方研究员“代购”,基金经理也在抢Labubu
全球都在抢Labubu,包括看消费的基金经理。
“我也买了一些Labubu,其实自己买不到,店里也有摆设,但不给买。得通过卖方研究员等特殊渠道才买到。”一位长期重仓泡泡玛特的基金经理称,在备受质疑时买入股票,如今终于得到回报。
4月底,泡泡玛特Labubu3.0限量版盲盒在美国发售,一娃难求。泡泡玛特APP一度登顶美国App Store购物榜的下载榜首。据长江证券,近30日内Labubu 3.0 隐藏款“本我”国内二手价平均近1200 元(原价99 元,溢价超10 倍),成交1500+个。
这是继Molly之后,泡泡玛特又一个现象级IP。
制造IP,是泡泡玛特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资本市场的担忧所在。泡泡玛特最大的功臣是Molly,公司上市前Molly相关产品的销售额一度接近九成,但单一IP能否延续?不能延续那如何持续制造IP?
2024年的财报显示,泡泡玛特正摆脱“Molly依赖症”,公司的四大IP营收都超过了10亿元。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营收30.41亿元,占公司总营收23%;常青树Molly营收20.93亿元,占总营收16%;Skullpanda营收13.08亿元;Crybaby营收11.65亿元。
泡泡玛特的另一关键词是出海。“有同事开玩笑说,我现在去泰国受欢迎的程度,就像乔布斯当年来中国一样……我相信我们是中国少有的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品牌。”2024年下,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在一场分享中提到。
财报显示,2024年泡泡玛特的海外营收达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占总营收38.9%。海外市场中,东南亚市场是大头,营收占比47%。其次是东亚(含港澳台)、北美、欧洲,占比分别是27.4%、14.3%、10.9%。一季度,泡泡玛特的海外收益同比增长475%-480%。
一位消费基金经理向记者展望,泡泡玛特的出海逻辑已经得到验证,未来营收中国大陆占1/3,北美占1/3,非北美占1/3,利润空间会超过100亿。
大量筹码在底部割肉
泡泡玛特这只股票,其实不少知名基金经理都曾重仓过,但赚钱的不多。
2020年12月,泡泡玛特在港股上市,发行价38港元/股。短暂涨了两个月,股价一度突破100港元,随后就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大跌,2022年10月每股跌至9.8港元。此后又开始了为期一年半,在20元港币附近横盘震荡。直到2024年2月才开始大涨,至今股价翻了10倍。
前三年要么暴跌要么震荡,股价整体呈“U字形”,要在泡泡玛特身上赚钱,并不容易,多数基金经理在下跌和震荡时买入、卖出。
2021年3月泡泡玛特加入港股通,四年来,公募基金的购买画像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黑暗中苦守,黎明前割肉
代表产品是东方红三兄弟:东方红睿满沪港深、东方红智远三年、东方红睿泽三年。
这三只基金都是孙伟管理。2021年三季度,泡泡玛特刚加入港股通不到半年,彼时只有11只公募基金重仓泡泡玛特,东方红睿满沪港深是其中一只,彼时公司股价在52港元。2022年一季度,孙伟管理的东方红智远三年、睿泽三年两只基金也加入重仓行列,此后,三只基金整整齐齐拿了近两年,越跌越买。2023年一季度,泡泡玛特的公募重仓中,将近八成的股票都是孙伟持有。
2023年年中,孙伟离职,基金经理换人后,三只基金火速卖出泡泡玛特。
52港元时入场,越跌越买,20来港元时因换人精准底部割肉。熬过了震荡的底部,却在黎明前夜精准卖出,2024年开始,泡泡玛特走出底部,至今已上涨10倍。
2、下跌期买入卖出
代表人物是易方达的萧楠、张坤。前者经历了下跌的前半程,后者经历了下跌的后半程。
2021年3季度,萧楠管理的易方达消费精选将泡泡玛特买入并晋升第七大持仓,随后还一度加仓,2022年一、二季度清仓,算是经历了泡泡玛特下跌的前半程,股价跌超35%。
萧楠清仓后,张坤接力。2022年一季度、二季度,泡泡玛特曾短暂的现身易方达蓝筹精选的重仓股行列,随后退出重仓,至2022年底,产品持仓中已没有泡泡玛特,经历了泡泡玛特最后的暴跌。
其实,翻开泡泡玛特的基金重仓名单,长期持有人不多,多数是快进快出的波段选手。包括谢治宇也曾在2023Q3-2024Q1短暂重仓。
而萧楠哪里跌倒哪里站起来,继第一次交易大亏后,2024年底他又买入泡泡玛特,岁末年初大涨,后因涨幅过快/估值过高略减持。
3、精准蛰伏,吃准大涨
低点埋伏,长期持有的基金不多,景顺长城农冰立、永赢基金高楠、长城基金是代表人物。
2025年一季度,景顺长城品质长青是持有泡泡玛特市值最多的基金,合计4.65亿元。2024年一季度,基金经理农冰立,精准入场,此后一直是前十大重仓股,2025年Q1升为第一大重仓。
此外,永赢基金高楠也是泡泡玛特的长期持有人。他管理的永赢睿信在2024年一季度建仓期,就重仓了泡泡玛特,最新升为第一大持仓,此外,他管理的永赢稳健增强也重仓泡泡玛特。
整体而言,公募在泡泡玛特的17倍大涨中,表现不佳,大量筹码选择低位割肉。
Wind数据显示,2022年Q4,泡泡玛特估计在15港元附近,历史最低位,公募重仓6687股;2023年Q4,泡泡玛特股价在20港元附近,暴涨前夜,公募重仓2804万股。这意味着,股价低位时的大量筹码,并没有都拿住,也少有新筹码在暴涨前夜潜伏。
商业模式看不懂、股价波动拿不住,或是公募对泡泡玛特迟疑的原因。
一位长期重仓泡泡玛特的基金经理点评,高估值品种往往面临剧烈股价震荡,若泡泡玛特某月IP的推广效果不及预期或消费数据波动,导致业绩增速不及预期,股价可能出现超调反应,这对投资者的长期价值判断形成直接考验,尤其在市场情绪敏感阶段,这种波动极易引发持仓信心的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