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证券业绩增长的背后 细分业务前景或并不乐观


作者|睿研金融 编辑|MAX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西南证券的评级还会下降吗?

西南证券2024年业绩看似亮眼,但其背后或有隐忧。投行业务收入大幅下滑,证券承销、财务顾问及保荐业务均出现两位数降幅,尤其是股权投行业务因监管处罚和执业质量问题陷入停滞。

投行业务的溃败在浙江海宏液压IPO项目中集中爆发,尽调流程形同虚设,资金流水核查严重失职,导致监管将其列为负面典型。不仅如此,公司因公司债券项目违规被证监会责令整改,合规内控问题频发。

作为中小型券商,西南证券在行业头部集中化趋势下面临多重压力。其总资产、营收及净利润排名行业30位后,经纪业务受互联网券商冲击,财富管理转型资源匮乏,投行业务因竞争激烈和合规成本高企而利润空间缩窄。

投行业务下滑明显

根据西南证券(600369.SH)发布的2024年财报业绩来看,公司在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5.66亿元,同比增长10.1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99亿元,同比增长16.13%。

但部分业务板块数据下滑,引起了《蓝筹企业评论》的关注。

睿研制表,数据来源:Wind

Wind数据显示,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下滑明显。2024年投行业务收入为1.1亿元,同比减少2800余万元,同比下滑20.43%。

从投行业务各细分业务收入来看,去年公司证券承销业务收入不足6800万元,较2023年减少约1200万元,下降了约15%。

财务顾问业务也未能幸免,2024年收入4300余万元,较2023年减少约900万元,下降了约18%。

证券保荐业务下滑更为严重,去年收入仅约95万元,与2023年的近830万元相比,减少了740多万元,下降幅度高达近89%。

然而,西南证券投行业务想要“扭转颓势”面临的挑战不小。因频繁受罚,目前股权投行业务已处于停滞状态。

自 2023 年 8 月完成凯盛新材可转债项目后,西南证券股权投行业务已现两年 “空窗”。截至发稿,其保荐的 IPO、增发及可转债项目在审数为零,2023 年以来 IPO 撤否率连续两年达 100%,凸显投行业务停摆及执业质量、市场信任度下滑。

尤其是海宏液压IPO保荐项目,公司的尽调流程形同虚设。

在西南证券主动撤回的项目中,浙江海宏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O 项目是最后一个,该项目于 2024 年 3 月终止,成为监管核查的典型负面案例。深交所现场督导发现,海宏液压存在研发投入核算混乱、生产成本异常波动及收入确认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西南证券却未有效核查这些关键风险。

该项目在资金流水核查方面严重失职。比如海宏液压部分董事收到大额分红款后,通过亲友账户多层级转账,西南证券仅以 “归还借款” 解释,未调取任何书面证据。股东资金归集环节也有类似问题。另外,实控人钱云冰与他人的资金往来解释,因保荐工作底稿缺失关键凭证,受到监管质疑。

不仅是海宏液压项目,西南证券在 2024 年共收到 5 次监管处罚,涉及投行业务尽调失职、基金从业资格管理漏洞、合规考核机制不合理等问题 。

今年2月初,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对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直指西南证券在公司债券项目中存在多项违规行为。

经证监会调查显示,西南证券违规行为主要有三:个别公司债券项目合规内控把关不严、立项不规范;部分债券项目受托管理未尽勤勉义务,未有效督导信息披露与资金使用;个别债券及资产证券化项目尽职调查不充分。

这些问题不仅违反了相关法规,也暴露了西南证券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证监会决定对西南证券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要求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近两年,西南证券接连收到监管处罚,去年已被评为B类投行。

出售“拖油瓶”子公司失败

去年西南证券试图出售长期亏损的子公司西证国际证券,但交易因买方融资失败而告终,仅收回2700万港元定金。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关注。

西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证国际投资”,00812.HK)是西南证券的全资子公司。在与买方黄文轩于2024年6月签订的买卖协议中,西南证券拟以8966.27万港元的价格向其转让所持西证国际证券全部股份(持股比例约74.10%)及永续证券。

此次交易的目的是剥离海外业务,优化自身业务结构,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

西证国际证券曾是西南证券跨境业务核心,却自 2016 年起累计亏损超 20 亿港元,2024 年经纪收入降 43%、投行收入归零。2024 年 6 月计划 8966 万港元出售 74.1% 股权,因买方融资失败,2025 年 1 月终止,仅收 2700 万港元定金,减亏未果。

回顾此次“卖子”计划,2022年西证国际投资与潜在买方进行了多次谈判,直到2024年6月才与黄文轩达成协议。

到2025年1月,西证国际投资与黄文轩订立相关补充协议,约定黄文轩应促使独立贷款人不迟于2025年1月28日提供独立融资,用于偿还西证国际投资的贷款。然而,到截止日期后,黄文轩告知西证国际投资无法促使独立贷款人按时提供融资,导致买卖协议失效并立即终止生效。

买方黄文轩无法促使独立贷款人按时向西证国际证券提供独立融资,这是交易失败的直接原因。独立贷款人可能对西证国际证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持谨慎态度,导致不愿提供融资。

近年来,西证国际证券亏损不止。2018 - 2022 年累计亏 13.84 亿港元,2023 年上半年续亏 1.09 亿港元。2024 年 3 月停牌前,股价仅 0.03 港元 / 股,资产 7.10 亿港元,负债 7.47 亿港元,净资产为负,深陷资不抵债困境。

交易失败后,西证国际投资将没收买方支付的 2700 万港元,或增厚西南证券当期收益。西南证券称将推动西证国际证券平稳运营, 但未明确是否再寻买家接盘。

西南证券作为控股股东,累计向西证国际证券提供担保金额达2.5亿美元(约合19.5亿港元),其中2024年新增担保1.2亿美元。此外,2023年西南证券对西证国际证券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0.98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净利润的13.1%。

券商行业竞争格局

近年来,券商行业并购重组动作频频,整合趋势愈发显著,在行业竞争加剧、监管政策引导以及业务模式变革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各大券商通过合并重组力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重组案例,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 A+H 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上市券商 A+H 最大整合案例,合并后资产总额达 1.73 万亿元,归母净资产 3283 亿元。

作为券商行业中属于中等偏后规模的中小型券商。从核心财务指标来看,截至2024年末,西南证券总资产规模为832.49亿元,在证券行业总资产排名中位列第35位;营业收入为25.66亿元,行业排名第40位;净利润为6.99亿元,行业排名第37位。

显然,这类中小型券商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与压力,其业务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资料显示,以中信、中金、华泰等为代表的头部券商,依靠雄厚的资本实力、全牌照优势以及全国化布局,成功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据 2023 年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行业前 10 大券商净利润占比已超过 60%,这使得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佣金率下行,经纪业务转型困难重重。

佣金率持续下行至 “万二”,部分互联网券商逼近零佣金,致传统经纪业务收入缩水。西南证券等中小型券商依赖区域客户,而东方财富等互联网券商凭低费率与线上服务抢占市场,使其客户黏性降、获客成本升,经纪业务转型艰难。

与此同时,财富管理转型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包括培养投顾团队、拓展金融产品代销渠道等,但中小券商在牌照资源(如公募基金销售资格)和产品供给能力上相对头部券商处于劣势。

注册制全面落地,投行业务竞争转向 “定价 + 销售” 能力比拼。头部券商主导科创板、创业板大型 IPO 项目,中小型券商聚焦区域中小项目,收费低、风险高,还面临地方银行债券承销竞争。加之监管合规要求趋严,中小券商内控成本攀升,利润空间受项目风险威胁。

而且,优质保荐代表人、分析师等专业人才逐渐向头部券商聚集,西南证券在薪酬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规划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西南证券如何破局,《蓝筹企业评论》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注:本文转载自蓝筹企业评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