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股价大涨致股东增持被“卡”,成都银行幸福的“烦恼”

股东未能按计划增持,可能会影响成都银行的资本补充策略。

文/每日财报 张恒

如果要看近些年哪些上市银行成长性和发展韧性较强,成都银行肯定算一个。作为西部地区首家资产规模超过万亿的城商行,其资产总额早已从2018年上市当年的4923亿,一路高歌猛涨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1.335万亿;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了翻倍式增长;不良率与拨备覆盖率近年来也处在行业中非常优秀水平,这都展现出了成都银行良好的发展态势与颇佳的财务状况。

不过,近日成都银行却陷入了因股价上涨并持续高于增持价,导致两大股东增持计划被“卡”面临无法实施风险的舆论旋涡中,一时间备受关注。

股价走高下股东增持受限,资本充足率承压

在今年早前的4月9日,成都银行曾发布公告披露,其股东成都产业资本及成都欣天颐计划自公告发布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以集中竞价等合规方式增持该行A股普通股股份。

根据公告,此次拟增持股份数量区间为3979.4353万股至7958.8706万股,对应占成都银行总股本的0.939%至1.878%。值得关注的是,公告发布时成都银行股价正处于阶段低位,报收16.67元/股。

从增持主体来看,成都产业资本和成都欣天颐,分别为成都银行第二、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5.73%、3.80%,且均为成都银行实际控制人成都市国资委实际控制企业。

然而,自原定增持计划启动以来,两家股东至今尚未实施任何增持操作。7月8日,成都银行发布股东增持计划进展公告,明确解释称:由于公告发布后成都银行股价长时间持续高于增持价格上限,导致成都产业资本及成都欣天颐暂未开展实际增持。当前距离此次6个月期限的增持计划到期已不足三个月,时间窗口逐渐收窄。

此次增持计划设定的价格上限为,不超过截至4月9日成都银行除权除息后的历史最高股价17.59元/股。但市场走势却超出预期,公告发布后仅一周,成都银行股价便于4月16日突破该价格上限,此后股价更是持续上行,并于6月27日以24.76元/股报收价,创下历史新高。尽管截至7月8日收盘,成都银行股价有所回调至20.45元/股(不复权),但相较此前公告发布日(4月9日)仍实现21.5%的涨幅。

针对增持计划延迟的情况,成都银行在公告中表示,成都产业资本及成都欣天颐将持续关注股票价格波动及资本市场整体趋势,择机逐步推进增持计划。对于成都银行而言,只要两家股东在剩余期限内完成增持意愿,当前的延迟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尚未对计划最终实施构成实质性障碍。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若此次股东未能按计划增持,可能会影响成都银行的资本补充策略,特别是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都有所下滑的情况下。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45%、9.48%、8.84%,较年初均有所下降,在上市银行里处于中下游水平。而且,虽然该行8.84%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目前仍高于7.5%的监管要求,若延续该下降趋势,则很有可能触及红线。

细看问题不少:业绩放缓,净息差持续下行

尽管成都银行经营基本面仍保持稳健和一如既往的出色,但通过多维度数据纵向解构与同业横向比较可以发现,该行现在面临的增长压力、信贷结构压力一个都不小。

首先,成都银行近年业绩增速放缓之势尤为显著。事实上,自2017年开始至2024年末,该行每年都交出了营收净利双增的优秀“考卷”。其中,营业收入从96.54亿元一路攀升至229.82亿元,净利润从39.13亿元跃升至128.5亿元。但自2021年开始,成都银行业绩增速开始走向放缓。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成都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22.54%、13.14%、7.22%、5.89%,已经降至个位数;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9.92%、28.24%、16.22%、10.1%,也已离个位数仅一步之遥。2025年一季度末,其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为58.17亿元、30.12亿元,增速较上年同期都有所下滑了3.1个百分点和7.23个百分点,分别降至3.17%、5.64%。

其次,净息差下滑较快,面对较大压力。2020年之前,成都银行净息差一直在上市城商行中保持优势地位,甚至还一度高于城商行龙头江苏银行。但从2021年至今,该行净息差却与业绩增速同步下滑剧烈,2021年-2024年其净息差分别为2.13%、2.04%、1.81%、1.66%,2025年一季度继续承压下行,下滑8个BP至1.58%。

与同行对比来看,去年成都银行净息差下滑15个BP的降幅要高于其他优质城商行。同样在2024年,宁波银行净息差仅下滑了2个BP,杭州银行下滑了9个BP,南京银行下降10个BP,北京银行下滑7个BP,都略好于成都银行。在优质城商行中,成都银行净息差下滑幅度最大。

信贷结构是影响成都银行净息差下行的关键性因素。2024年,该行进一步增加了对公贷款的比例,降低了收益率更高的个贷的比例,对公贷款增幅高达20.25%,所占总贷款的比重高达81.15%,但个贷增速却从15.27%下降到了12.46%,占比仅为18.68%。

虽然成都银行在努力做零售转型,早在2019年实施了新一轮三年规划,明确“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三大转型方向,并同时坚持推动深政务金融、实体金融、零售金融领域“三大护城河”的构建,目前其零售客户数已突破1000万。

不过,个贷增速和占比的下滑或预示着成都银行在零售贷款上有点“有心无力”,而且在当下银行业零售贷款不良率攀升,叠加该行结构仍然主要是房贷为主,消费贷与个人经营贷还处于较低规模,这就使得其贸然增加零售贷款比例,所面临的风险自然也会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成都银行零售业务继续向低风险、低收益的房贷集中,同时对个人消费贷经营贷投放也较为审慎。

而过于依赖低风险低收益的房贷业务,也使得成都银行成为行业内少有的零售贷款平均利率比对公贷款还低的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对公与零售贷款平均利率分别为4.52%和3.63%,零售贷款平均利率比对公贷款利率整整少了0.89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中,成都银行则继续增加了与地方政府基建类项目相关及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同时降低了房地产等领域的贷款投放,整体上在向更加低收益低风险的领域集中。中泰证券研报显示,成都银行新增基建类贷款占总新增贷款的比重为84%,较2023年提升了28.9%,是对公新增的主要力量。

受以上资产结构调整影响,成都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增幅较差,2024年只有4.57%,与宁波银行、南京银行17%的增长相去甚远,在优质城商行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在银行营收基本盘的利息净收入增长不佳的形势下,成都银行营收增长主要靠债市的投资收益,2024年其投资收益同比增长了14.15%至36.24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是暴涨了338.63%至6.92亿元。

作为银行业少数优质城商行,四川省内最大法人银行,成都银行在信贷业务拓展方面未能展现与其行业地位相匹配的突破性进展,资产规模扩张与营收增长过度依赖金融投资板块,这一战略倾向值得审慎评估。毕竟,信贷投放作为商业银行核心职能,既是利润创造的主要来源,更是服务实体经济最直接的抓手。

更重要的是,当前这种以政府基建项目为主的贷款结构,虽然可以给成都银行规模增长带来稳定性,但却带不来高收益,同时叠加净息差的快速下滑,这都让成都银行收入面临巨大增长压力。如何在战略定位与执行层面下继续优化信贷结构,或将成为成都银行维持区域龙头地位的关键命题。

王晖和徐登义“老友搭档”,以稳健为主

总体来说,成都银行2024年业绩整体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资产规模、营收和利润都处于增长通道,但是不能细看,如业绩增速在放缓;资产规模和营收主要靠金融投资做起来,信贷的贡献度不足;资产结构和信贷结构在往政信类基建业务上倾斜,稳定性虽更强,但收益不足,由此导致净息差承压下行。

目前,成都银行管理层相对比较稳定,自2005年开始就担任成都银行行长的王晖于2018年接任董事长并任职至今,与前任掌门人李捷出身财政官员不同,王晖出身于建行四川省分行,是少有的兼具基层实战和管理经验的银行一把手,业务上还是比较务实的,履新当年就首次提出了“大零售”转型业务战略。

2019年更是进一步实施新一轮三年规划,即为,大零售、数字化、精细化“三大转型”:激发大零售转型活力,以“场景生态+牵引产品”为支点带动客户群体扩量提质;加速突破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运营管理和用户生活;走深走实精细化转型,以行业研究为抓手,带动“精准营销”和“精准风控”落地有声。

在战略指引下,成都银行开始打造零售业务市场竞争力,也培育了小微客群,近年来还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着力打造专长。数据显示,该行零售贷款规模从2017年的400亿元增长到2024年末的1387亿元,七年时间增加了超3倍,不良率也大幅下降。

但正如我们前文所分析的,成都银行零售业务结构仍然主要是房贷为主,2024年个人购房贷款在零售贷款中的比重仍高达72.03%,消费贷与个人经营贷分别仅为220.95亿元、167.01亿元,在上市银行中处于较低规模。

对业绩贡献更多的则体现在稳定中间业务收入上。2024年成都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正增长7.2%,表现不错,而多数上市银行由于基金和保险行业的挑战,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是下滑的。

不过,中间业务还未能给成都银行带来更多的低成本存款。2024年其个人活期存款增长6.08%;企业活期存款下滑4.87%,与企业和个人定期存款的14.12%、26.73%增速相差甚远。

成本方面,2024年成都银行客户存款平均利率为2.16%,相比之下宁波银行为1.94%、上海银行为1.92%,北京银行则更低,客户存款付息率仅为1.85%。这都显示出,较高付息成本也直接压低了成都银行自身净息差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担任成都银行行长一职的是去年5月份刚从成都农商银行转战而来的徐登义,与王晖“师出同门”,不仅同为西南财经大学校友,而且都曾在建行四川省分行任职多年。

如果评价在王晖和徐登义领导下成都银行2024年的业绩表现,可以说是稳健有余,突破不足。这可能与两人风格有关,也可能跟区域市场竞争加剧有关联。比如,同为成都市知名农商行的成都农商行,在经过股权变更后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截至去年末,成都农商银行资产规模达9142.63亿元,是成都银行70%左右了,颇有反超之势。

此外,于2020年和2024年初分别以合并组建、改制形式而成立的背靠国资的新生力量四川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规格也都比较高,经营发展均不错,其中四川农商联合银行资产规模达到2.2万亿,高于成都银行。因此,对于王晖和徐登义而言,一众竞争者们抢食瓜分成都银行优势领域里的大“蛋糕”,或是不得以采取维持业务稳定的策略暂时来应对。但商场如战场,作为上市城商行,成都银行更需要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业绩来证明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