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七公
来源 / 节点财经
二十载披荆斩棘,千万里山河焕新。
中国高铁、中国航天、中国核电、中国大模型……一张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彰显着大国崛起的非凡成就。
而在滋养国民健康的餐桌上,中国奶业,正以世界级标准书写着全新的品质传奇。
近日,第十六届奶业大会在厦门举行。大会发布的《世界奶业中国方案:高质量引领的奶业现代化答卷》显示,中国奶业用二十年时间,跨越了和奶业发达国家之间上百年的差距。
国产原奶中的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等核心指标的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已然具备世界级的品质。
行业领军企业伊利原奶的菌落总数更是远优于欧盟标准,实现了划时代的进步。
随着传播深入,中国牛奶20年跨越百年发展历程的相关话题,在全网刷屏,引发网友热议与好评,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中新网、中国经济周刊、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等百余家媒体争相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等专家发表原奶品质相关观点,国奶自信相关话题互动量74万次,总曝光量1.62亿人次,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权威专家、社会名人纷纷点赞。
01 破壁之战:用硬核数据击穿“进口奶迷信”
从产业维度看,中国已成为全球乳业举足轻重的力量——2024年零售额超过 5600亿元 , 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产品创新与技术突破不断刷出新高度。
如今,我国牛奶产品早已不再局限于“液态奶”的单一赛道,形成了包括奶粉、奶酪、黄油、低温鲜奶等多层次、全覆盖的品类矩阵,国货品牌更在多个细分领域拔得头筹。
据欧睿咨询等机构统计,伊利、蒙牛、光明一众头部选手,合计占据液态奶超50%的市场,其中,伊利以30%+的份额遥遥领先。
而在一度遭遇“毁灭性”打击的奶粉板块,国货品牌也重新赢得用户的信赖并实现大踏步反超,2024年的市占率达到75%左右,较2020年(65%)扩大约14个百分点。
同时,技术创新逐渐成为行业上行的关键动力。例如,伊利牵头建设"国家乳业创新中心",成功研发奶牛基因芯片,填补了该领域空白;首创乳铁蛋白提取技术,将保留率从10%提升至90%以上;自主开发β-酪蛋白提取技术,加速乳基原料进口替代进程。
但不容忽视的是,“国产不如进口”的刻板印象仍如坚冰般横亘在行业与消费者之间。小红书上,14万+篇进口牛奶推荐笔记,无声诉说着信任鸿沟。
实际上,以伊利为代表的民族乳企,一直在用行动揭示真相,修正错误。其最新制作的《一杯牛奶的拉力赛》纪实短片,突破品牌传播的局限性,系统性重塑消费者认知。
1、颠覆认知、重塑心智。
短片中,伊利牧场的一名挤奶工,随机接取刚冲洗完奶罐车的流水,一饮而尽。这个被镜头记录的动作,是国产牛奶安全最朴素的宣言——敢喝进肚子的清洁,才配得上食品级需求。
随着一帧一帧流动的画面,消费者直观见证品牌对每一滴牛奶的极致把控:
挤奶前弃置前三把奶,然后用药浴立即清杀表面,再配合灭菌毛巾擦拭;全自动设备每次运行后360度高温杀菌等;制药级检测实验里的精密仪器在30秒内完成体细胞计数(精度达20.4万个/mL)、抗生素残留(检测限十亿分之一)等100余项筛查……
在《节点财经》看来,从挤奶工的细微举动,到实验室的警报阈值,伊利的这次品宣,跳出传统广告的情感煽动和单向信息传递,深度融合场景、数据、镜头语言,把品质从抽象概念转化为有温度、可验证的事实,也将国奶"医疗级"标尺守护牛奶洁净、安全的故事悄然植入消费者的心智。
2、更优的菌落总数和“碾压级”的体细胞数(SCC)表现。
欧盟对生牛乳菌落总数的限定是≤10 万 CFU/mL,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严格“门槛”。
但伊利的答案更令人振奋: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其原奶菌落总数平均值远远低于1 万 CFU/mL,相当于每毫升牛奶中的微生物数量,比一个标准游泳池里的一滴墨水还要稀少,比一瓶包装水还要洁净。
中国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直言:"这是划时代的进步,意味着中国牧场的卫生管理已站在全球顶端。"
至于体细胞数,国产牛奶远低于欧盟标准。针对可能影响牛奶健康的疾病,如细菌感染、乳腺炎,国产品牌做到了从源头(奶牛)掐断。
3、营养标准全球顶配。
另据《节点财经》了解,伊利旗下生鲜乳平均乳蛋白含量从2010年的3.07g/100g,增长到目前3.8g/100g,且还在提升中。
这意味着,在以伊利为核心的龙头企业的推动下,现在的我们,不单单告别了“喝不到”、“有得喝”的牛奶匮乏,还跨步到了“喝得好”、“喝得骄傲”的新阶段。
02 “国奶自信”的时代来了
过去十余年,风大浪急,各行各业纵深奔涌,国货品牌加速崛起。
作为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刚需日消品,乳企肩负着振兴国牌,增进全民健康,驱动中国乳业“从大而全”向“专而强”进化的新使命。
事实证明,在伊利等龙头的带领下,“国奶”自信的时代已经来了。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在大会上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奶业已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的新征程。”
两组数据可供校验:1949 年,中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仅为0.4 公斤,只能满足婴幼儿、病人和少量特定人群的需要。到2024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已经跃升到40.5 公斤,75 年涨了100倍。
可见,喝奶这件事已经由稀罕变得平常了。
经过20多年的深耕和突围,我国奶牛年单产水平从2000年时不到美国同年的1/3,跃迁到2024年和美国持平。
2024年和2012年,我国奶牛存栏量基本一致,保持在1000+万头量级,但牛奶产量膨胀了32%,达到4079万吨。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奶牛年单产从5500公斤/年拔高至9900公斤/年。
背后,行业“执牛耳者”的伊利发挥了示范领航作用,并体现在源头布局、全链路管理、前沿科技驱动等维度。
1、源头布局,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在乳制品行业,向来有“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品质信条。
为了打造黄金奶源,伊利在敕勒川草原展开了一场历时十余年的生态牧业革命,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有机奶源基地。
在这片被誉为"塞外明珠"的草原上,伊利引入国际一流的智慧牧场管理系统,实现了从牧草种植到奶牛养殖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创造了"草场-牧场-工厂"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模式。
其独创的"六维洁净"管理体系,从空气、水源、饲草等六个原点确保原奶品质,以及通过引进优良奶牛品种,革新养殖技术等手段,提升奶牛单产,推动中国乳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2024年,伊利奶牛年单产已突破11吨,大幅缩小与发达阵营的差距。
2、从牧场到工厂的全链路、透明化管理
在《一杯牛奶的拉力赛》纪实短片中,我们清晰观摩了伊利员工为了一杯牛奶,与时间赛跑、为新鲜上锁的全旅程。
第一棒:温热的原奶顺着管道流入板式换热器打造的低温赛道里,数秒内,牛奶便从35℃急速降温至4℃以下,微生物繁殖的躁动被快速抑制,天然活力被牢牢锁住;
紧接着出场的是奶罐车。经历了高频次(日洗、周洗、月洗)、全方位的“碱洗+酸洗”,奶罐车拿到了属于他的“通行证”,确认无误并装载牛奶后,驶向下一站——工厂;
抵达工厂,奶罐车进入采样间,工作人员逐一核实各项凭证(溯源),按照既定工序抽取样本、接受制药级实验室检测,当所有信号灯变绿,方可确认这批牛奶能被授予登上生产线的“通关文牒”。
伊利借助纪录片式的真实叙事,用缓缓播放的vlog和适当穿插的讲解,向外界完整呈现了一杯牛奶从牧场到工厂的生命旅途,展现中国乳业全链路、透明化先进管理方式。
《节点财经》看完后,觉得整个体验就像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工厂探访。从牧场切换到实验室,从奔跑的车辆切换到工厂,每一个转场都自然流畅,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触,甚至仿佛能感受到实验室检测仪器的运转震动。
这种极具代入感的叙事手法,让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变得直观易懂、具体可感,有助于润物细无声地催化消费者信任的自然生长。
3、前沿科技驱动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如何把握科技变革趋势,驱动行业上行发展,是中国乳业一直思考的命题。
伊利先知先行,率先启用新技术改造自身,也引领行业。
比如,伊利牛舍内的智能喂养系统集成饲喂机器人、推料机器人于一体,能够更准时、更精确地投喂,既保证了饲料(全株青贮和紫花苜蓿)的鲜活度,让奶牛吸收更多营养,也促进了奶牛的消化与瘤胃功能提升。
再如,奶罐车采用5层保温装甲,确保罐内温度波动不超过 ±0.5℃,始终将牛奶的新鲜锁定在 4-8℃恒定低温;罐口状态AI识别,实时分析密封完整性(每秒30帧影像判读);
奶罐车上的北斗/GPS双模定位,能够敏锐捕捉车辆过程中的每一厘米路径、每一秒异常,并随时上传行动轨迹,有效降低产品损耗率。
目前,中国奶业的运输损耗率已降至0.3%,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2%。
从手工作业到数智操控,从粗放物流到精准冷链投递,中国奶业用科技破解“卡脖子”难题,重新定义 "鲜" 的极限,也向世界证明:好奶,从来不是偶然。
写在最后
以奶业大会为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乳业从牧场到舌尖的"透明革命"——这不止是一场关于新鲜与安全的极限挑战,更是一次对"中国品质"的庄严正名。
在《节点财经》看来,这场大会的意义远不止于品质自证。
正如中国高铁、中国航天等"国家名片"的崛起轨迹,以伊利为代表的中国乳企,也以全链路、全方位的产业实力,在全球乳业赛道发起冲锋:
从填补空白的基因芯片技术,到超越欧盟标准的菌落控制水平;从敕勒川草原的智慧生态牧场,到横贯东西的数字化冷链网络——每一步都是对"进口迷信"的破壁,每一程都在书写"中国标准"的新高度。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