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奕泽财经》从上交所信息公开网获悉,7月18日,大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如下简称大明电子)已经向证监会提交沪市主板IPO注册,目前正在等待证监会获批结果。相信,大明电子很快就会“站上”A股市场,成为国内证券市场汽车电子产业链的一员。
我们应该像一棵树一样地生长,因为树对自己的生长法则一无所知。
——语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引 言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奕泽财经》看来,国内汽车产业近些年所产生的种种问题、矛盾、纠葛,乃至争议和荒诞,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为这一句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体消费者,都过于迫切“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燃油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人驾到智驾的转换”,为此而不得不依靠“外力”,包括但是不限于“企业家的亲自下场”“引入科技企业”“巨额消费补贴”“安全验证滞后”等等,而忽略了企业“自然成长”。
干预成长,固然速度很快,但是,自然成长,才更为健康。
当然,此种“干预成长”迅速遍布了整个国内汽车产业,不仅仅体现于汽车品牌,也蔓延和影响着汽车零部件企业。
不过,大明电子或是一个“另类”。
《奕泽财经》从上交所信息公开网获悉,7月18日,大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如下简称大明电子)已经向证监会提交沪市主板IPO注册,目前正在等待证监会获批结果。相信,大明电子很快就会“站上”A股市场,成为国内证券市场汽车电子产业链的一员。
图 1 大明电子已经提交注册(来源:上交所)
更广泛的意义在于——大明电子的成长,有别于近期多家已经成功上市的汽车产业链企业,而生长过程“较少人为干预而多遵循企业自然发展规律”。
一、“野力”
在《杀瓜》这部影片中,引入了一段关于“野生西瓜”和“人工西瓜”的对话。野生西瓜个头小,不够甜,但是一旦成熟,绝不开裂;而人工培育的习惯,虽然个头大、口感甜,但是,总会出现一些裂口瓜。
这一隐喻也适用于近些年迅猛崛起的国内汽车产业链企业。
《奕泽财经》注意到,今年以来,在IPO收紧的情况下,仍然有多家汽车配件企业成功上市,而其中不少汽车零配件企业都“搭边”新能源汽车企业,这也使得它们的销售收入呈现“爆裂式”的增长,往往出现某一产品因为客户是新能源车企,该产品报告期末的销售收入是报告期初的数倍。
这种“爆裂式”的增长,就似人工培育的西瓜——个大、味甜。
但是,《奕泽财经》观察到,大明电子的收入增长态势,则迥异于“人工西瓜”。
大明电子主要从事汽车车身电子电器的制造,产品主要包括驾驶辅助系统、座舱中控系统、智能光电系统、门窗系统以及座椅调节系统五大类,其客户基本覆盖了国内的汽车头部厂商。《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期间,大明电子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7.1亿元、21.4亿元以及27.2亿元,主营业务保持稳定增长。
值得称道的是,大明电子收入总额稳定增长的同时,五大系统的收入也呈现稳定的增长,并且品类所占收入贡献比例基本维持不变。以驾驶辅助系统为例,2022年贡献收入为5.1亿元,占到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2024年该品类实现收入7.9亿元,占全部收入29%。而门窗系统、智能光电系统等,基本也符合这一收入特点。
图 2 大明电子收入构成“稳定增长”(来源:招股书)
《奕泽财经》观察到,近年登陆证券市场的多家汽配企业,一旦与新能源汽车开始“做生意”,其收入构成往往出现“某一品类暴增而某一品类暴跌”的现象,相应地,也出现“某一品类收入贡献占比陡增而某一品类陡降”的现象。
与此类汽配企业相比较,大明电子收入增速以及具体品类收入增速和占比,则十分“稳重和规矩”。
如果说,部分与新能源车企“做生意”的企业是“人工西瓜”,则大明电子呈现出显著的“自然生长”特征,俨然“野生西瓜”。
大明电子“自然生长”也体现产品毛利率这一指标上。
不少与新能源“做生意”的汽配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内卷”的行业背景下,均出现“毛利率大幅下滑”导致“增收不赠利”。反观大明电子,2021-2023 年度,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分别为 23.74%、20.91%、20.65%,但降幅不大。具体到公司产品,毛利率也基本“稳如泰山”。
为公司贡献收入三分之一的驾驶辅助系统,2022年毛利率为24.71%,2024年毛利率为24.89%,还略有上升。毛利率降幅最大的产品为智能光电系统,2021年毛利率为21.36%,2024年毛利率为19.82%,也仅仅降低了1.52个百分点。
图 3 大明电子产品毛利率较为稳定(来源:招股书)
“自然生长”必然“略慢”,但是“更稳”。更为重要的是——“野生西瓜”拥有一种“野力”,这是“人工西瓜”所不具备的。
在《奕泽财经》看来,大明电子的“野力”表现为“生长力”和“抗险力”。
一颗种子,入土生根,不假外力,萌发出嫩芽,伸出腾腾蔓蔓,结出大小果实,这就是自然之力,自然成长所具备的力量。
大明电子的前身为华夏无线电厂,成立于1989年,该工厂只能生产一种产品,就是电视机电源开关;1993年,凭借生产电视机电源开关的经验,大明电子开发出了车载收放机音量电位器,进入汽车电子领域。两年之后,大明电子才开始进入大厂“视野”,通过了铃木汽车的认证,成为其配套产品之一。由此,大明电子这颗“种子”,生长出“两条藤蔓”。
一条是不断丰富的产品类型。
1995年,大明电子研发出前后雾灯控制总成;2000年研发出车窗和空调控制总成;2004年研发出组合控制总成;2007年研发出方向盘控制总成;2013年开始生产顶灯总成;2015年拥有了座椅调节总成产线;2019年之后,开始生产氛围灯、智能面板等产品。
截止目前,大明电子拥有丰富的产品种类,包括五大类4000多个汽车电子电器产品。
大明电子另一根藤蔓则是客户。
1995年,大明电子的客户仅有一家,是来自日本的铃木汽车。2004年,大明电子获得了长安汽车以及比亚迪的认可,进入其配套系统。而此时,比亚迪和长安汽车均成立不久;2006年,大明电子进一步扩大“客户朋友圈”,上汽集团、福特汽车、吉利汽车加入“朋友圈”;随后,大明电子开始入围东风日产、长安马自达、一汽集团、上汽通用、奇瑞、丰田、本田、北京奔驰等车企的供应商。截至目前,燃油车和国内新能源车头部企业,均与大明电子有合作关系。
在产品这条“藤蔓”上,大明电子保持四年生出一个“节点”,一个新产品被创造出来;在客户这条“藤蔓”上,大明电子保持三年进入新的阶段,进入一家乃至若干家头部车企的供应链之中。
这两条藤蔓并行、延伸、成长,催生出国内车身电子电子的“涵江”,催生出国内少数具备汽车全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研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催生出行业内品牌知名度、市场认可度较高的优质成熟企业。
图 4 大明电子产品不断丰富、客户不断增多(来源:招股书)
这就是“自然之力”,也是“野力”。
一颗种子,入土生根,不假外力,萌发出嫩芽,伸出腾腾蔓蔓,会遇干旱、狂风、暴雨,此时,考验风险抵抗力的时候到了。
在《奕泽财经》看来,近些年,几乎所有的汽配企业都面临同一种风险和挑战——如何在燃油汽车转换为新能源汽车的趋势之中立足和成长?
新能源车所采用的技术、模式以及带来的体验,与燃油车有很大的不同。汽配企业一旦不能更新自我技术和产品,无法进入新能源车企的供应链,将会面临“生死之劫”。
根据《奕泽财经》了解,进入2025年之后,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壁垒、主机厂转型压力传导等叠加因素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汽车零配件企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倒闭潮”。就在6月份,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马瑞利集团正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马瑞利集团是全球第七大汽配跨国公司。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明电子面对汽车行业格局的转换,应对起来颇为轻松。
《招股书》显示,大明电子的主要产品在燃油车以及新能源车中均有广泛应用,仅有极个别的产品应用根据具体车型而确定。并且,大明电子产品在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应用收入,已经逐渐走到“三七开”的水平。例如,面对整车厂商,大明电子应用燃油车产品贡献收入占比为77%,应用新能源车产品贡献收入占比为17%;面对一级供应商,大明电子应用燃油车产品贡献收入占比为64%,应用新能源车产品贡献收入占比为31%。
图 5 大明电子产品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均有应用(来源:回复文件)
这一收入占比,基本也符合我国汽车消费格局。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占到新车销售的44%。
换言之,大明电子的发展态势跟上了我国汽车市场消费态势,自适应而未落后,抵御住了“汽车生产和消费转换”这一重大行业变革风险。
从中,我们似乎能够窥见企业自然生长所具备的巨大的潜在风险抵抗能力。
这就是“自然之力”,也是“野力”。
二、“温商”
《2025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显示,我国汽车供应链企业有80万家,其中,“专精特新”以及高科技零部件企业约在3万家,为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中坚力量”。
在一个“玩家”如此之多的行业中,大明电子是如何成长为年收接近30亿元的头部企业的?自然生长为何不适用于其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隐藏于中国商界一个特殊的群体之中——“温商”。
《奕泽财经》以为,被贴上“温商”标签的这一群体身上有三大显著特征,分别是“专注”、“捆绑”以及“价值”。
专注于一个极为细分的领域,精耕细作,实现枝繁叶茂,数十年如一日;将企业利益与家族和个人利益深度捆绑,荣辱与共;不断且持续地给客户创造价值,以此赢得客户的持续认可和信赖。
作为“温商”一员,周明明和大明电子,即是如此。
1989年1月,年仅24岁的周明明成立了大明电子的前身华夏无线电厂,开始从事电视机电源开关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4年的技术积累,公司成功开发出车载收放机音量电位器,并正式进入汽车电子领域。
从彼时算起,大明电子在汽车车身电子电器领域已经耕耘了32年。周明明和大明电子用32年时间将公司产品从单一的车载收放机音量电位扩展至五大品类,覆盖了汽车车身从座椅到中控、从车窗到灯光等核心操控环境和场景;
周明明和大明电子用32年时间将公司客户从单一的铃木汽车扩展至国内燃油汽车和新能源企业的大部分头部企业。在此期间,大明电子的第一个大客户铃木汽车已经于2018年退出中国市场;大明曾经的客户力帆汽车已经于2020年宣布破产;大明电子曾经的摇窗开关配套系统客户华泰汽车在2019年破产清算。
客户来来去去而大明电子稳如泰山。如今,大明电子是车身电子电器的头部企业和核心厂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32年,周明明始终立足和专注于汽车电子电器领域;32年,大明电子围绕汽车车身不断推出电子系统解决方案。
选中一尺见方的土地,让根部扎得足够深入,茎叶才能蔓延得足够远。此种“温商”的经营策略,亦被形象比喻为“地瓜经济”。
《之江新语》专栏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发展》的文章,提及“地瓜理论”,通俗、形象地阐释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理念: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
毫无疑问,周明明以及大明电子就是对“地瓜经济”的完美诠释。
保持短时间的关注力不难,但是要几十年保持对某一细分领域的关注,则需要有制度的激励。
周明明以及大明电子对汽车车身电子电器领域的关注,背后亦有制度的贡献。
这一制度就是——家族企业。
《招股书》显示,大明电子第一大股东为大明科技,直接持有大明电子37.75%的股份,是为大明电子的控股股东。而大明科技由周明明、吴贤微和周远三人组成,其中,周远为周明明和吴贤微夫妇的儿子。另外,周明明、吴贤微和周远三人还直接持有大明电子37.75%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公司实际控制人和一致行动人周招会控制大明电子83.50%的股份,而周招会是周明明的兄长。
周氏家族对大明电子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此种控制也体现于管理层。
大明电子实控人以及一致行动人,均担任公司高管,占据了6个董事席位的4席。其中,90后周远从24岁就开始在大明电子进行历练,历任大明科技经理、大明有限机构工程师助理和副总经理。目前,担任大明电子副总经理和董事会秘书。俨然,其已经肩负起大明电子的重要责任,力担大明电子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
巧合的是,周明明创立大明电子前身华夏无线电厂的时候,也是24岁。
将个人得失与企业兴衰、将个人收益与企业前景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就是“家族企业”的重要特征,也是“温商”事业能够延续下来的重要“法宝”。
也唯有如此,“温商”才能够保持战略定力,在“一亩三分地”不断精耕细作、开枝散叶。
当然,即便精耕细作、即便代代以求,如果不能给客户创造价值,亦无法持续成长并且壮大。
《奕泽财经》注意到,大明电子是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少有的在技术上进行“反向输出”的零部件企业。一般而言,整车厂在新车设计开发阶段之后,会将相关技术授权给零部件企业,要求零部件企业根据需求进行零部件的开发和生产,此种技术输出,属于“正向输出”,即整车厂向零部件企业输出技术。
但是,大明电子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相关开发人员始终保持与客户日常交流、沟通获取客户的产品需求与应用场景信息,并通过自身的技术输出实现下游客户的产品设计构想,与整车厂商进行同步开发,此种产品研发和与客户互动模式,就属于“反向输出”。
大明电子也是国内少数能够反向对整车厂商提供技术输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也因如此,由于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大明电子能够持续不断获得来自知名整车厂商的表彰。粗略统计,大明电子获得来自长安汽车的表彰2次,获得来自上海汽车的表彰2次;从2019年到2022年,一汽汽车每年都会表彰大明电子;从2017年至2022年,大明电子每年都是长安马自达汽车的优质供应商或战略供应商。
图 6 大明电子近些年获得知名汽车企业的表彰(来源:回复文件)
在深受客户认可的过程中,大明电子的技术积累也愈加深厚。《招股书》显示,大明电子及子公司共获得 170 项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 15 项。近年来,大明电子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AAA级浙江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等荣誉称号。
“专注”、“捆绑”以及“价值”,三者缺一不可,“三足鼎立”铸造了“温商”朱明明以及“温商企业”大明电子。
三、“质疑”
如上所述,大明电子是一家自然成长而非外力催熟的汽车电子电器企业,其具备有力的“生长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如“地瓜”一样根往下扎、藤蔓向远处蔓延。
如果我们以“人工培育西瓜”的标准来审视“野生西瓜”,那么,“野生西瓜”则有诸多碍眼之处。
大明电子自从提交IPO申请以来,遭受了多处质疑,其中,质疑声响最大的一处就是大明电子的大额分红。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期间,大明电子共计进行了三次分红,分红金额分别为5929万元、1.92万元和200万元,累计分红2.53亿元,占到同期净利润的68%。据此,被认为存在IPO前大额分红的嫌疑。
实事求是地看,由于大明电子股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于周氏家族手中。所以,分红资金大部分流向了大明电子的实控人和一致行动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流入实控人的分红资金,大部分通过增资的方式回流到了大明电子。
以周明明为例,2020年至2023年,流入周明明账户中的6937万元,周明明将其作为大明电子的增资款、持股平台的增资款以及股改税收缴纳,并且,已经形成了有证据支撑的资金闭环。
同样,周明明妻子吴贤微个人账户流出2758万元用于增资,占到流出资金的首位;一致行动人周招会个人账户亦有近千万用于增资。
在IPO之前大额分红资金回流到大明电子以及持股平台,此种方式,既可以进一步完善大明电子法人治理结构,还可以确保实控人对大明电子的控制权,即维护了公司稳定性,也满足企业上市规划和要求。
可视为合理的、科学的、有益的分红行为,而不应该将其与“上市前大额分红”“掏空公司再上市”混为一谈。
《奕泽财经》还注意到,周明明以及主要公司实控人等,以个人收益“回流”公司,促进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乃至飞跃,是具有延续性和渊源的。
回复文件显示,大明电子的前身为华夏无线电厂,该企业后改制为大明有限。而大明有限改制之时,周明明、吴贤微以其他应付款账户转入的形式进行出资,系周明明和吴贤微以债转股的形式,以其对大明有限的债权向其出资。
换言之,在大明电子历史沿革中,周明明和吴贤微长期以个人资金支撑公司的运营,由此而形成了债权。回复文件还显示,在公司历史上,周明明个人账户不仅要支付供应商的采购款,还为工厂基建进行垫资,而吴贤微个人账户为公司代付水泥费、环评费、模具费等各类工厂日常开销费用。由此而形成两位实控人的应付账款和债权。
从财务规范角度看,此种个人代垫代付的行为属于历史沿革财务瑕疵,但是,从民营企业管理角度看,此举足以体现企业家与企业共患难的情怀和使命,亦是为之一搏、同进同退“温商”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进行企业家精神的褒奖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更是被纳入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是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
那么,“温商”的“企业家精神”理应是我国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构成和特色分支。
况且,“温商”不仅在推动企业发展和壮大上“有一套”,在回馈社会和慈善事业上,亦不“含糊”。
公开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大明电子周明明董事长热衷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其通过大明电子为载体,对帮扶、教育助学、抗台援建、支持老年事业、慈善捐款等献出了一份力量。由此,公司也荣获了慈善工作先进单位、乐清慈善贡献奖、慈善突出贡献奖、慈善工作先进单位、爱心参与单位、支持老年事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同时,周明明董事长也被乐清慈善总会,虹桥镇党委、政府授予了慈善事业优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图 7 大明电子董事长周明明(来源:乡贤网)
证券市场作为公众投资市场,IPO企业作为即将成为公众公司的机构,应该允许来自公众的质疑和监督。但是,质疑之声应该是理性的、合理的以及深思熟虑的,而不应该是表面的、浮夸的,乃至非理性和狂躁的。
后者,不是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和健康的助力,反而是一种杂音。对于杂音,无论是证券监管者,还是公众投资者,均应该耳聪目明,做出理性和科学决策。
结 语
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十五年全球第一,科技和创新型企业超60万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在如此巨量的市场之中,我国的证券市场应该展现出更多的包容性,应该允许不同发展模式、不同企业文化、不同发展路径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融资和进一步发展,也应该允许更具韧性、更有生命力、具有更高风险抵御能力的企业上市融资,应该允许更多“野生西瓜”,修成正果乃至长成参天大树。
从这个视角看,大明电子登陆上交所主板,应予以看好和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