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啥说阿里是“中国谷歌”?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楷楷
近日,阿里发布2026财年第一季度(自然年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当期营收2476亿元,同比微增2%,如果去掉已经卖出的高鑫零售和银泰,营收同比增长10%。
不过,外界显然更关注的是阿里在外卖大战中,到底烧掉了多少利润,毕竟京东、美团的二季报在前,两者都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报告期内,阿里中国电商集团收入为1400.7亿元,同比增长10%。但经调整EBITA利润为383.89亿元,同比减少了103.64亿元。尽管阿里并未将即时零售板块的利润单独展示,但外卖大战绝对是造成电商业务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不过,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阿里美股在发布财报后盘中涨超14%,阿里港股在发布财报后下一个交易日高开约15%,市场对阿里似乎颇为看好。
一则,在“美京淘”三巨头都烧钱打外卖大战的情况下,阿里的电商和外卖业务都获得不错的增长;二则,虽然阿里电商业务赚少了,但阿里云业务的增长非常亮眼,某种程度对冲了电商业务的压力。
2023年,阿里提出“All in AI”战略之后,其持续收缩非核心业务,聚焦“电商、云+AI”两大核心战略方向。如今,曾经增长疲软的阿里云正在成为阿里最具想象空间的新故事,阿里早已不只是一家电商公司,而是朝着AI科技大厂的估值不断迈进。
01 阿里云走出“低谷”
今年以来,阿里股价累计上涨超40%,逐渐走出自2023年以来的股价低谷,资本市场正用真金白银为阿里投下信任票。
这波股价上涨背后,除了阿里在即时零售市场所展现的高增长潜力之外,还有阿里云创纪录的业绩表现。在2025年二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大涨26%至333.98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其中,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阿里云经调整EBITA利润为29.54亿元,同比增长26%。
作为中国电商市场的绝对龙头,阿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外界贴上了“零售商”的标签。尽管阿里从2009年就开始成立阿里云,并将其视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但阿里云却始终难以成为阿里估值的支柱,市场对阿里的估值逻辑始终锚定在核心电商业务上。
将时间退回到2020年左右,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深耕后,阿里云在2020财年实现单季营收超百亿元,是中国首家单季营收突破百亿的云服务商。
但从2021年开始,阿里云的增长速度开始显著放缓,从2018财年的101%大幅下降至2023财年的3.53%,2023财年Q4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彼时,时任阿里CEO张勇提出了“1+6+N”组织变革,主张“条件成熟一个,上市一个”。此时,阿里云作为阿里最成熟的“第二曲线”,被率先拿出来冲击上市。
中信证券参考亚马逊等全球巨头的估值,给阿里云报出了约2000亿元的估值。但在2020年时,高盛给阿里云的估值一度超8000亿元,落差如此之大,对阿里来说无疑是一盆冷水。
阿里云的业绩走向,折射出中国云厂商所面临的巨大变局。一方面,互联网红利的消退,随着消费互联网创业潮逐渐告一段落,底层云用量的增长也变得不再明显。
与此同时,阿里云的对手却不断增多。在海外市场,随着监管政策趋严,阿里云单一大客户字节跳动海外业务与其解约,转向亚马逊AWS;而在不断崛起的政企市场,阿里云也要面临更为强劲的对手。
根据Canalys数据,阿里云的国内云计算市场份额,从2020年第四季度的46.4%变到了2023年第四季度的39%。
另一方面,国内云服务市场终究是一门“薄利多销”,甚至是“亏本赚吆喝”的生意。尽管阿里云已经在2022年率先扭亏为盈,但2023财年经调整EBITA利润率仅为1.8%,经调整EBITA利润为14.22亿元人民币,云业务还没有来到收获期。
特别是相较于海外亚马逊、微软等高达30%-40%的毛利率,国内云服务企业除了要应对价格战之外,还面临着定制化程度高、人力成本高、电信运营商数据费用成本高等问题。在资本市场眼中,云服务并不是一门“性感”的生意。
2023年底,距离阿里云宣告冲刺上市仅半年之后,阿里在财报中表示将不再推进阿里云独立分拆。不过,如今阿里云终于逆袭归来。
从2025财年三季度开始,阿里云开始重回两位数增长,跟老牌巨头相比也并不逊色。作为参考,截至6月的季度中,AWS部门收入同比增长17.5%;谷歌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3.9%;微软整体云销售额同比增长27%。
02 AI驱动“换挡加速”
阿里到底做对了什么,让阿里云得以“浴火重生”?阿里CEO吴泳铭“破釜沉舟”式的变革可谓功不可没,其明确了“AI 驱动、公共云优先”的战略重心,让暂缓上市后的阿里云摆脱迷茫,锚定了更清晰的前行路径。
首先,在“公共云优先”的战略下,阿里云把商业线重新解构,按公共云、混合云两种产品形态来分配行业和区域等团队,同时通过减少项目制订单,进一步提升了盈利能力。
根据财报,在吴泳铭上任后的近两年里,阿里云的利润及增长率也稳定在高水平。从自然年2023年三季度到自然年2025年二季度,阿里云的经调整EBITA利润分别为14.09 亿元、23.64亿元、14.32亿元、23.37亿元、26.61亿元、31.38亿元、24.2亿元、29.95亿元。
作为参考,在吴泳铭上任前的自然年2023年一季度和二季度,阿里云经调整EBITA利润仅有3.85亿元和3.87亿元。
其次,AI成为了阿里云不可或缺的增长引擎。如果说“公共云优先”让阿里云找回了增长,那么“AI驱动”则正在重塑阿里云,让阿里云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换档提速”。
一则,充当AI时代的“水电煤”。阿里云凭借“开源模型+AI 云服务”的双重布局,在模型层的持续深耕、迭代优化,精准对接大客户建立AI基础设施、训练大模型的算力需求,从而拉动阿里云算力服务收入增长。
举个例子,客户一旦使用了阿里的开源模型,后续自然也会更倾向于选择阿里云的AI产品,进而带动了公有云业务的增长。在2024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中,吴泳铭曾表示阿里云一半以上的营收增速都来自于AI产品,大部分算力上架之后就会开始满负荷地产生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表示已为全球AI芯片供应及政策变化准备“后备方案”。从这一点来看,在可能面临卡脖子的算力领域,阿里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自去年以来,阿里云在需求量最大的汽车、大模型领域,已经拿下了不少客户,包括零跑、博世、Kimi等。
二则,从“卖算力”到“卖智能”。如果说AI时代新增的算力需求,是阿里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那么基于算力底座构建的全栈智能解决方案,则是市场重估阿里云的核心逻辑。
近年,AI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分裂”态势。一方面,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企业对算力的强劲需求;另一方面,AI 应用的落地进程却相对缓慢,企业将 AI 技术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时,往往会遭遇数据不足、技术瓶颈等一系列难题。
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对云厂商的期望发生了转变,不仅仅满足于云厂商提供基础的算力资源,即IaaS服务,而是希望云厂商能够深入到产业中,为企业提供从模型训练、优化到应用部署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也就是MaaS服务。
根据阿里最新财报,阿里云的AI 相关收入占比第一次突破了 20%,这也意味着阿里云已经从从“卖算力”到“卖智能”。MaaS模式为客户全生命周期支持,不仅提高了阿里云用户的迁移成本,更打开了新的盈利空间,用免费的开源模型吸引更多客户,做好背后算力流量的生意。
三则,AI重构阿里云的商业模式。随着阿里云开始往越来越多场景渗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开发者和应用在平台上搭建生态,形成“技术输出-场景反馈-模型迭代”的正向循环。
近年,阿里在模型层方面不断突破,从2023年8月首次开源通义千问,到2025年已迭代至第三代Qwen3,累计推出200余款模型,其开源的通义大模型全球下载量已超4亿次。
另外,阿里云还推出了开源AI社区“魔搭”,开发者可以在魔搭上下载各类开源AI模型,并直接调用阿里云的算力和一站式的AI大模型训练及推理平台,进一步降低AI开发的门槛。
吴泳铭曾表示,一些教育、医疗等细分行业的企业,正在基于开源的通义大模型做后训练,这也是新的开源模型商业化机会。可以看出,阿里云的商业模式也在持续进化。
03 迎接AI时代的“长跑”
面对国内外云市场的激烈竞争,阿里云正在重构自己的新叙事。不过,资本市场更担忧的,是AI能否转化为真金白银?
阿里曾表示,要在未来三年持续投入3800亿元用于AI资本开支,但这部分投入在短期内将难以看到回报,在此之前,阿里云要如何把二季度的盈利增长跑成常态?
首先,加码海外市场。近年,中国企业出海已经成为新趋势,阿里云在组织架构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在新加坡设立AI全球能力中心,新增公共云事业部中企出海负责人等。
目前来看,阿里已经做好了抢市场的准备,去年4月,阿里云宣布海外市场全线降价,平均降幅达23%,最高降幅达59%。在抓住出海趋势的背景下,阿里云凭借大幅降价的优势,阿成功从海外巨头手中抢下了客户,比如携程、网易、比亚迪、金蝶等。
其次,阿里云重塑阿里。某种程度来看,AI不仅让外界重估阿里云,还刷新了市场对阿里的认知,重构阿里“科技+零售”的估值逻辑。
吴泳铭曾表示,AI是阿里几十年一遇的机会。AI驱动阿里云“换挡加速”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阿里云让外界看到了AI赋能阿里生态的乘数效应:
以阿里云为中枢,把AI算力、算法模型拆解为可复用的“能力模块”,渗透至电商、物流、本地生活等板块,让各业务从“单独发力” 转向“协同增效”。阿里凭借AI +云业务的强劲表现,开辟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引发了市场对阿里市值的重新评估,这是阿里投入AI的底气。
当然,阿里云“逆袭”之后,仍要面对不少挑战。比如在海外市场,谷歌、微软等巨头拥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阿里云要大规模开拓欧美地区并不容易;各国也有各自的数据保护法规和隐私法,数据安全和合规要求依然是云服务的隐形壁垒。
在全球云市场因AI重塑的关键节点,阿里云对行业机遇的精准把握,成为了其穿越周期的底气所在。但阿里云要在全球市场再进一步,还需要在利润和市场份额之间找到平衡。
不过,今年上半年的财报,也为阿里云开了一个好头,相信在AI的驱动下,阿里的价值,会被市场重新认识。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