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通过技术进步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近年来,国内奶源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乳制品质量也达到了历史最佳状态。中国牛奶,正悄然迈向世界顶级品质!
7月13日,第十六届中国奶业大会在厦门举行,大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奶业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和奶业发达国家之间上百年的差距,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等核心指标的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中国牛奶已经是世界级的品质。伊利原奶的菌落总数更是远优于欧盟标准,实现了划时代的进步。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牛奶之所以能够达到世界级,主要在于伊利等龙头乳企从源头狠抓质量安全,持续推进中国乳业与世界标准接轨。
“从追赶到超越”:20载跨越百年差距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各个行业在自主创新和提升标准的道路上进行了持久的不懈探索,这使得越来越多的行业从追赶者成为了并肩者乃至领先者。
从“追赶”到“超越”,中国牛奶迎来了黄金20年,未来依然可期。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发布了《世界奶业中国方案:高质量引领的奶业现代化答卷》(下文称《报告》)等四大课题研究报告。他说,这份报告提出,中国奶业用20年左右的时间,产业素质显著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则在大会上指出,从关键指标看,我国规模牧场生鲜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别达到3.3%、3.8%,菌落总数、体细胞数等指标优于欧盟标准。规模牧场单产现在普遍都在10吨/年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奶业已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的新征程。”
据悉,这份《报告》由中国奶业协会、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编撰,以详实数据和事实展示了中国奶业的“逆袭”轨迹:
一是奶源建设全球领先。目前,中国奶牛养殖业已在奶源基地、原奶质量、产业实力等多个维度上实现重大突破。
在奶源基地维度,中国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集约化水平已在全球名列前茅,种养一体化等新方向、新理念、新举措方兴未艾。从2003 年开始,中国牛奶产量一直位于全球前四,是全球牛奶主产区之一。
二是单产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在产业实力维度,中国奶牛单产水平曾长时间远远落后于主要奶业发达国家,但中国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奶业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奶业产业化历程,奶牛单产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方阵,中国牛奶产量常年稳定在全球前四位。
单产水平是直观反映养殖水平的一个关键数据。2000年,中国奶牛年单产水平不到美国同年的1/3,2024年,中国规模牧场单产已经达到美国水平。
三是乳品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在原奶质量维度,中国原奶品质实现大幅提升,核心指标已优于欧盟标准,中国原奶已经是世界级的品质。
报告显示,我国连续1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做到了抽检“全覆盖”,乳蛋白、乳脂肪含量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牛奶成为中国人最安全、最营养的食品之一。
“中国人的奶瓶里装上了全球最好的牛奶。”业内人士表示,20年来,我国乳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并实现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全覆盖监管,国产乳制品的质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准。
核心指标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菌落总数实现划时代进步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生产让大家放心的高品质牛奶,不断提升奶业竞争力。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如今,中国奶业在技术创新、奶品质量、产业升级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实际上,我国牛奶的指标,比如乳脂、乳蛋白都是非常优秀的,因为我国奶牛吃的日粮都是世界级水平。
据悉,我国不仅会从美国进口优质苜蓿,自己还有“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鼓励种植苜蓿草,比如优然牧业,近年来的自产苜蓿草特优级占比持续超60%,达到了美国苜蓿草水平,逐步实现了国产替代。
好草才能喂好牛。奶牛摄入的营养好了,分泌的原奶里乳蛋白、乳脂肪、钙的含量自然也都非常高。
此外,专门的挤奶厅已在我国普及,且都是数智化的挤奶厅,执行规范的挤奶流程,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鲜活和品质。比如在伊利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里,奶牛排队登上转盘式挤奶机,新鲜的牛奶便从自动吸奶设备进入密闭管道,整个过程由机器和奶牛协同完成,无需人工介入。
基于此,我国现在奶牛单产和牛奶的质量指标、卫生指标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是中国奶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营养健康,创造了奶业发展的东方奇迹,翻开了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众所周知,蛋白质、脂肪、菌落总数、体细胞是原奶品质的核心指标,也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原奶标准的重要内容。
而针对消费者最关注的牛奶品质,《报告》给出了振奋人心的答案:中国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的牛奶,乳脂率(脂肪比率)、乳蛋白率(蛋白质比率)总体水平满足欧盟标准的要求,体细胞优于欧盟标准。
以伊利为例,牛奶中脂肪、蛋白质等核心指标总体水平全面达到欧盟标准,而菌落总数、体细胞等关键指标的总体水平更是远远优于欧盟标准。值得关注的是,菌落总数作为客观反映牧场综合管理水平和卫生状况的核心指标,欧盟对生牛乳中菌落总数进行了限定(≤10万CFU/mL)。而伊利牛奶的菌落总数平均值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实现远低于1万CFU/mL,是一项划时代的进步。这意味着,伊利上百万头奶牛住在“五星级牧场”,年产出近千万吨高品质牛奶。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所言,“中国奶的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完全可以放心地喝。”
人均饮奶量大幅提升,“国奶自信”正在形成
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发达国家的七分之一。由此可知,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未来还有可观的增长空间。
“无论是与居民膳食推荐量相比,还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业内人士表示,喝奶长大的“95后”无疑会是未来消费的一个主力军,而且,中老年骨质疏松的人群比例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我国整体奶类消费的需求空间还是很大的。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大幅提升到40.5公斤,相对于1949年(0.4公斤),75年涨了100倍。
可以预见,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推进和三孩政策的实施,在县域的城镇和乡村,乳品消费依然蕴含着巨大潜力,有望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原奶自给水平已超过70%,供应链“命门”总体上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增强。从2022 年开始,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
如今,中国牛奶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国奶自信”正在形成,“中国牛奶不比别人差”的观念也渐渐成型。
由此可知,中国人已经把“奶瓶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为世界奶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力量,“国奶自信”时代到来。成绩单的背后,是一代代中国奶业人的坚守和付出。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作为行业龙头,伊利亲历并推动了中国奶业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蜕变。新时代新征程,伊利将与中国奶业同仁一道,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奶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