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持续数日的罗永浩与西贝餐饮“预制菜风波”迎来新一轮升级。从最初的消费者投诉到双方隔空对峙,再到如今西贝发布致歉信、罗永浩直播追问,这场争议已演变为餐饮行业透明化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全民讨论,甚至引发对预制菜行业标准的深度反思。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自己与同事在西贝用餐后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直言“太恶心了”。他以5人消费15道菜、人均157元为例,质疑西贝用预制菜冒充现做,却收取现炒价格。此言一出,舆论迅速发酵,西贝随即陷入预制菜舆论漩涡。
西贝方面迅速回应。9月11日,创始人贾国龙公开表示:“我们没有一道预制菜,所有菜品均符合制作标准。”他还公布罗永浩的点餐细节,称其消费的“葱姜烤鱼”和“嫩烤羊排”因上菜慢未吃完,暗讽罗永浩“回家后发难”。然而,这一回应反而激化矛盾——罗永浩次日直播中晒出菜品照片,称羊排“腥气扑鼻,像是隔夜重烤”,烤鱼“有浓重腥味”,并引用《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指出,西贝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直指其“撒谎”。
战火升级!9月14日风波出现戏剧性转折。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行业群内发言截图流出,前半段称“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后半段却指责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但承认其“打醒”了西贝,并表示将向胖东来学习,打造透明厨房。罗永浩随即发文反击:“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再劝我的朋友一律绝交。”他呼吁双方在大型网络平台直播对质,澄清真相。
9月15日午间,西贝发布致歉信,宣布将在10月1日前完成9项菜品调整,包括将儿童餐牛肉饼、烤羊肉串、手撕椒麻鸡等改为门店现做,并暂停后厨参观和“罗永浩套餐”销售。然而,罗永浩并未买账,转发致歉信后连发五问,质疑西贝“用预制菜假装现做的税率差异”“10月1日前是否继续售卖预制菜”“海鲈鱼是否添加科技狠活”等核心问题,要求对方公开回应。
西贝预制菜争议后营业额断崖式下跌
据多家媒体报道,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因预制菜争议陷入经营危机,创始人贾国龙在专访中透露,9月10日至12日期间,西贝全国门店日营业额骤降,10日与11日分别减少100万元,12日预计损失达200万至300万元,三日累计损失或超400万元。
据贾国龙透露,自争议爆发以来,西贝门店客流量出现“断崖式减少”,营业额持续下滑。以9月12日为例,全国门店日营业额预计减少200万至300万元,而此前两日已分别损失100万元。这一数据背后,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直接反映——第三方平台情感分析显示,仅6%的公众支持西贝,47%明确支持罗永浩,剩余28%质疑西贝诚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风波恰逢西贝计划2026年完成IPO的关键期。2023年,西贝曾公布未来战略目标:2026年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2030年实现营收超千亿。然而,预制菜争议导致的品牌信任危机,或使其上市进程面临不确定性。贾国龙在专访中坦言:“这是西贝遇到的最大一次外部危机。”
争议核心直指预制菜定义模糊与消费者知情权缺失。目前,预制菜尚无统一国家标准,行业普遍将其归类为“需加热或简单加工的成品、半成品”,而消费者则普遍将“非现做”视为预制菜。西贝虽强调“招牌菜现制”,但其使用的中央厨房配送食材仍被部分消费者认定为预制范畴。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西贝陷入“定价悖论”:其人均消费达85元,远超同类西北菜品牌(如九毛九人均54.91元),但消费者认为其口味与健康价值难以匹配高价。食品分析师朱丹蓬指出:“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但难以接受以现制菜价格购买预制产品。”
据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将明确预制菜定义、分类及标识要求,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需强制披露。专家建议,预制菜信息应纳入餐饮企业信息披露范畴,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若标准落地,西贝等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压力。贾国龙此前曾表示,预制菜需大规模、高效率带来的低成本,但“不会把预制菜作为单独板块上市,而是整体上市”。然而,此次争议暴露的透明化缺失,或迫使其重新审视业务模式。
西贝风波引发整个预制菜行业地震
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信任危机,正以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为原点,向整个预制菜行业蔓延。业内人士指出,西贝事件或成为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合规透明”的关键转折点。
西贝的困境折射出预制菜行业与消费者认知的深刻矛盾。作为拥有370家门店、年营收超62亿元的餐饮巨头,西贝曾以“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标语成功切入儿童餐市场,客单价达85元。
然而,此次争议暴露其业务模式的核心漏洞:当中央厨房配送的食材被消费者认定为“预制菜”,而企业仍以“现做”为宣传卖点时,信任崩塌便成为必然。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直言:“西贝的危机本质是工业化餐饮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冲突。”
西贝事件并非孤例。申万预加工食品板块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15家样本企业中60%净利润同比下滑,安井食品、千味央厨等头部企业均出现营收或利润负增长。行业寒冬背后,是预制菜标准缺失导致的恶性循环。
现行政策仅将预制菜定义为“经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菜肴”,但消费者普遍将“非现做”视为预制菜,导致企业与消费者认知割裂;企业为覆盖中央厨房建设成本提高菜品价格,但消费者认为预制菜“不值高价”,安井食品小龙虾业务因价格下行冲击毛利率下降15.79%;仅少数企业主动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多数品牌依赖“模糊营销”,罗永浩呼吁的“强制标注”尚未落地。
这种环境下,行业陷入“低价竞争—利润摊薄—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初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超6.8万家,2024年新增注册企业近1.1万家,环比增长达135%。大量新进入者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空间。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分类及标识要求,核心内容包括预制菜指经工业化预加工、作为预包装食品,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菜肴,不包括主食类、净菜类、即食类食品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强制要求不添加防腐剂,严格使用添加剂,全程冷链运输;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需强制标注,消费者知情权得到法律保障。
行业专家指出,国标出台将终结预制菜行业“无标可依”的乱象。食品分析师朱丹蓬表示:“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等作出统一规定,尤其是‘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将倒逼企业提升合规成本,加速劣质产能出清。”此前,罗永浩多次呼吁的“强制标注预制菜”或将成为现实。
面对监管趋严与消费者信任危机,预制菜企业正加速探索转型路径。锅圈食品暂停“万店计划”,推出农贸店新业态“肴肴领鲜”;安井食品将“火山石烤肠”上升为战略产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西贝宣布10月1日前将9道儿童餐菜品改为门店现做,并暂停销售“罗永浩套餐”;巴比食品计划下半年推出年菜礼盒,拓展节日市场;老乡鸡以加工程度划分菜品类别(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被罗永浩誉为“保证知情权的优质案例”。
这些尝试背后,是行业对“透明化竞争”的共识。正如新华社评论所言:“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当预制菜国标落地,企业需在效率与信任间找到新平衡点——通过公开供应链信息、优化定价策略、提升产品品质,重建消费者信心。
西贝事件为预制菜行业敲响警钟,也指明转型方向。短期来看,国标出台将加速行业洗牌,中小工厂因无法承担合规成本或被并购或退出,头部品牌有望通过规模效应扩大市占率。长期而言,预制菜行业需构建“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模式。
从一场消费者投诉到行业标准的讨论,西贝预制菜争议已超越企业纠纷,成为透视中国餐饮业转型阵痛的窗口。当效率与信任的天平倾斜,唯有以标准化筑底、以透明化破局,预制菜行业方能走出“寒冬”,迎来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