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2025

有价值的财经大数据平台

投稿

精品专栏

珠宝商改行卖白酒,杜甫酒业借壳上市

通过销售代理协议绑定港股“壳资源”,也算是让杜甫酒业实现了曲线上市。

文/每日财报 杜康

中国环保能源十年七度亏损的财务报表,与杜甫酒业掌门人彭作权持续四年的上市执念,在2025年的资本市场终于碰撞了奇异的火花。

5月13日,随着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环保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杜甫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杜甫酒业这家年营收仅过亿元的酒企,以近乎“零门槛”的方式完成了从区域酒企到“诗酒第一股”的跨越。

然而,这场资本盛宴背后,跨界转型的合理性、行业竞争格局的挤压以及资本运作的可持续性,均暗藏风险。

珠宝商改行卖白酒

中国环保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的跨界转型,本质上是其传统业务溃败后的被动选择。资料显示,这家曾经以珠宝设计与放贷业务为主业的公司,近年来深陷业绩下滑的泥潭。在过去10个财年中有7年亏损,2024年营收仅0.66亿港元,净亏损1851万港元。

与此同时,近年来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为其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

在此背景下,中国环保能源选择将目光投向了白酒行业,试图以“高频消费”与“抗周期属性”为支点,撬动新的增长极。但殊不知,近年来的白酒行业随着竞争格局的日益激烈,行业已从增量竞争全面转向存量博弈。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的产量同比下降1.8%,而头部企业的市占率更是超过43%,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行业洗牌加速进行。所以,选择此时入局白酒行业的中国环保能源,更像是一场豪赌。

此前2月24日,中国环保能源与四川杜甫酒业达成合作。前者获得香港、台湾两地,以及日韩及东南亚10多个国家的白酒销售独家代理权。另外,还将拥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白酒的非独家权利。据中国环保能源公告,双方合作期限为3年,公司预计将完成不低于1.5亿元的销售额。

对于这份协议,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并不看好,他说:“海外白酒消费群体主要是华人,中国白酒尚未得到外国主流市场广泛认可。”《每日财报》也认为,这份协议虽然设定了三年1.5亿元销售额的宏伟目标,但在缺乏深厚行业积淀与渠道资源的情况下,这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实现。

杜甫酒业借壳上市

5月13日,就在“中国环保能源”股份简称更改的同一时间,杜甫酒业也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据行业媒体报道,杜甫酒业主板更名上市暨开市仪式在四川成都锦江宾馆举行。从现场视频可见,作为公司董事长的彭作权以一身正装出席仪式,并致辞感谢。

不过,杜甫酒业虽借壳上市,但其品牌力与市场地位仍处于行业边缘。

杜甫酒业的前身为创立于1983年的四川绵竹县曲酒二厂,1994年改名为四川杜甫酒厂。主打“诗酒文化”IP,拥有杜甫、李白等上千件文化商标,并构建了“酒业+文旅+文创”的产业生态,其拥有两大生产基地,年产5000吨原酒及1万吨商品酒,但产能利用率存疑。

其核心市场仍局限于川渝地区,全国化布局进展缓慢。实际营收规模也与品牌价值严重倒挂,2024年前三季度产值仅过亿元,与其“百亿产值”目标相距甚远。

长期以来,杜甫酒业及其掌门人彭作权有着极强的“上市执念”,自2021年起,其多次尝试港股IPO未果,A股白酒上市禁令更堵死传统路径。但此次通过销售代理协议绑定港股“壳资源”,也算是让杜甫酒业实现了曲线上市。

不过,从港股市场白酒板块的流动性来看,其目前依旧是呈现出流动性不足的现状。比如珍酒李渡,其上市后股价长期低迷,日均成交量不足千万港元。由此,可以推断,市值不足20亿港元的杜甫酒业,未来可能面临估值折价与融资能力受限的双重压力。

市场显然也对此充满疑惑,更名后,公司股价短期内涨幅高达79.75%,一度达到0.168港元的最高价。但随后一路下行,截止5月16日收盘,其股价定格在0.125港元,总市值回落到约1.62亿港元。

资本狂欢下的隐忧

杜甫酒业借壳上市,不仅是中小酒企急于资本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业外资本试图抓住白酒行业“抗周期神话”的一个典型案例。

短期内,这场跨界合作确实通过新颖的概念炒作,成功推高了公司的股价,为市场带来了一波短暂的狂欢。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缺乏坚实产业根基的资本运作,终究难以抵御行业下行周期所带来的冲击。

《每日财报》认为,在白酒行业加速分化的背景下,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若杜甫酒业无法在品牌建设、渠道深耕与产品创新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那么其资本化的故事,或许终将沦为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只留下泡沫破碎后的一地鸡毛。

一直以来,杜甫酒业颇为重视对外塑造公司形象及展示硬实力。比如杜甫酒业官网显示,其占地面积100余亩,集团下属13家控股子公司,拥有两大生产基地,有浓香和清香两大香型酒,具备年产5000吨原酒及1万吨商品酒的生产能力等,试图以此彰显公司的强大实力。

然而,业内人士对此却持保留态度。据行业媒体报道,四川某大型原酒厂的负责人就曾直言,即便自家酒厂占地更广、设计产能更高,也并不会将产能拉满,否则会对酒质造成破坏。这一观点,无疑对杜甫酒业的产能宣传提出了质疑。

产能、基酒和老酒储量,一直是白酒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纵观当前21家上市白酒企业的业绩,即便是营收最低的皇台酒业,也拥有着长达72年的建厂历史,以及可观的白酒产能。相比之下,杜甫酒业在这些方面的实力显然还有所欠缺。

此前,中国环保能源曾发公告称,将在中国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独家销售杜甫酒业的白酒产品,并预计在三年内实现不低于1.5亿元的销售额。这一目标的设定,无疑对杜甫酒业的销售业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就当前的市场环境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非易事。

所以,在《每日财报》看来,若杜甫酒业真心致力于实业发展,或许现在并不应该急于搞资本运作,而是应该脚踏实地,深耕细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