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睿研金融 编辑|Emma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杭州银行的业绩在业内一直以“优等生”成绩位列前茅。
从杭州银行披露的 2024 年年报及 2025 年一季报业绩表现看,其经营成绩延续一贯的优异态势,多项核心指标表现亮眼。然而在光鲜数据背后,盈利结构可持续性、资本补充压力及业务扩张中的潜在风险已逐步显现,需关注与警惕。
01
盈利能力成色不足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83.81 亿元,同比增长 9.61%;归母净利润 169.83 亿元,同比增长 18.07%;其中利息净收入 244.57 亿元,同比增长 4.37%,营收占比63.72%,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非利息净收入 139.24 亿元,同比增长 20.21%,营收占比36.28%,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2024年总资产同比增长14.7%至2.1万亿元,首次突破两万亿关口。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99.78亿元,同比增长2.22%;利润总额达到68.49亿元,同比增长19.44%;实现归母净利润60.21亿元,同比增长17.3%。
从营收规模来看,自2022年突破三百亿元关口达到329.3亿元之后,杭州银行的营收增速直接在2023年腰斩至6.33%。2024年增速虽然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10%。对比来看,同为区域性银行,宁波银行近两年的营业收入高达六百多亿,营收规模几乎是杭州银行的两倍。
从盈利能力来看,杭州银行归母净利润的增速从2022年开始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在加快。从2022年的26.11%下降至2024年的18.07%。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细究其2024年利润构成,非经常性损益贡献显著,投资收益同比激增至73.24亿元,成为拉动利润增长的核心动力。
相比之下,反映主营业务的利息净收入仅增长4.37%,占营收比重呈下滑趋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受投行类业务影响同比下降0.18%。
非息收入占比提升至36.28%。然而,非息收入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收益(同比增29.66%)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74.83%),而非中间业务的内生增长。若剔除投资收益,核心盈利能力的成色或将大打折扣。
02
净息差持续收窄
净息差是评估银行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外部加息、降息,内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管理成本上升等都会影响净息差。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2021年-2025年一季度,杭州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分别为1.83%、1.69%、1.50%、1.41%和1.34%。
与江浙区域性银行相比,杭州银行指标明显偏低。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反映出负债端成本管控乏力与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的双重压力。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走低、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的背景下,息差或进一步收窄,拖累盈利增长。
低不良率、高拨备率一直是杭州银行的特色。从以往财报数据看,2020-2025年一季度,杭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7%、0.86%、0.77%、0.76%、0.76%和0.76%,基本保持低数值的稳定状态;拨备覆盖率也一直较高,分别为469.54%、567.71%、565.10%、561.42%、541.45%和530.07%,普遍高于其他浙系银行。如此看来,杭州银行似乎有着良好的风险抵御能力。然而,过高的拨备覆盖率可能暗示银行在风险评估上过于保守,影响资金的有效运用。
财政部曾就《金融企业财务规则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监管基本标准为 150%,超过监管要求 2 倍以上的,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倾向,需将超额计提部分还原为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拨备覆盖率形成鲜明对比,处于A股城商行中倒数第三。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从风险动态监测视角分析,杭州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呈现显著劣变特征。2024年数据显示,该行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及可疑类贷款迁徙率连续两年呈持续性上升态势。
这一趋势表明,该行存量信贷资产在风险形态转化方面呈现出显著的负面变化,各质量类别贷款向不良贷款转化的概率持续加大,反映出潜在信用风险正在加速积聚。
图片来源:杭州银行2024年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该行2025年一季度核销处置力度减弱(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57%),同时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下降11.38个百分点,若未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资产质量压力恐将显现。
其次,杭州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也在不断攀升,从2023年的0.59%升至2024年的0.77%,个人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的不良率同步走高,零售业务的风险敞口正在持续扩大。
03
业务扩张暗藏风险
大零售板块中,消费贷不良率虽仅0.37%,但房贷占比过高面临房地产下行周期的潜在冲击。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金额由23.39亿元升至25.06亿元,且在公司不良贷款总额中占比超过50%,不良贷款率更是高达6.65%,显著高于该行整体0.76%的不良率,这种不稳定因子或将成为杭州银行较大的风险源。
其中,缺乏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占比提升,普惠型小微信用贷款余额 195.95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45.11 亿元,增幅 29.91%,风控模型有效性亟待验证。
此外,理财子公司杭银理财产品规模达4300亿元,但非标资产配置比例及流动性管理能力尚未经受市场考验。
股东结构波动加剧不确定性
澳洲联邦银行向新华保险转让5.45%股权的交易尚未完成过户,若外资股东持续退出,可能引发市场信心波动。前十大股东中红狮集团质押股份占比达7.02%,需警惕股东流动性风险传导。此外,优先股股东结构分散,光大系机构合计持股超30%,关联交易风险不容忽视。
行长突然离职引发外界担忧
虞利明于2025年4月2日因“个人原因”辞去副董事长、行长及执行董事职务,由董事长宋剑斌暂时代为履行行长职责。根据公告,其辞职未涉及违规或重大风险事件,属于正常人事调整,但行长离职可能引发市场对管理层稳定性的担忧。
5月9日,杭州银行宣布发行5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支持区域科创发展。债券为期3年,按固定利率计息。此行为既是对监管号召的快速响应,也体现了其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先发优势。但3年期债券资金用于支持科技企业中长期研发,初创型企业现金流回报周期可能超过债券存续期,投资者需关注再融资风险。
综上,杭州银行的业绩固然值得肯定,但疲态已现也不容忽视。在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复苏乏力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平衡风险管控与盈利增长将是其未来破局的关键。投资者还需警惕高拨备覆盖下的资产质量“水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